電視劇,作為影響范圍最廣泛的大眾藝術之一,毫無疑問應當緊扣時代脈搏,與現實共振,為社會發展與改革提供助推力。上世紀80年代,有許多電視劇直面現實,揭示矛盾,呼喚改革,鼓舞人心,受到大眾的歡迎和喜愛。時至今日,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需要以更大的勇氣、智慧和力量推進,文藝理應發揮它的鼓舞作用。電視劇不只是娛樂工具,它是藝術,就應當承擔藝術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的精神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責任。在今天,具體說來就是直面現實,反映現實,以文藝的力量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推動“中國夢”的實現,這對我們的電視劇創作來說還任重道遠。
近些年來電視劇收視群的流失,固然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對受眾的分流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電視劇本身不能提供人們期待的精神營養所致。想有營養,就得接地氣;想有力量,就得扎根現實土壤,關心大眾的關心,表達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情感。在經過了“雷劇”、“神劇”、“鬧劇”之后,電視劇在情節的“離奇古怪”上幾乎走到了盡頭。見怪不怪的觀眾,要看的不是你如何“雷”與“神”,而是你是否關心著他們的關心。可惜的是,許多作品不接地氣。所謂“雷”、“神”、“鬧”,都是為了繞著現實走,以荒唐求刺激,以離譜求娛樂。這從來就是藝術創作的末路。離開了生活之源,離開了對社會現實的關心與思考,你的故事再天花亂墜,也不過是假花而已。缺少了鮮活的生命氣息,怎能動人?
從數量上看,現實題材電視劇也不少,甚至很多,一些作品也觸及到了社會敏感問題,比如養老機制、教育方向等,但還是有許多作品在繞著社會現實走,很少切入社會現實的內核。怎么繞呢?首先,故事限定在家庭之中,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會現實;其次,在家庭里,講婆媳關系、夫妻關系,為要不要生孩子、孩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爭吵不休,或者是財產分割、利益爭奪之類“家斗”;再次,這類家庭倫理劇,多是喜劇定位,吵吵鬧鬧,大家看得熱熱鬧鬧,最后誤會消除,皆大歡喜,家和萬事興了。這是很好的娛樂,也是很好的撫慰。于是,在現在的電視劇中,你很難看到社會的真實面貌,遑論社會內在結構與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有意無意地繞開了現實,也就離觀眾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遠了。
一種藝術的活力,首先來自于其感應與反映現實生活的能力。一旦這種能力下降了,那么,這種藝術就會逐漸失去進取性和創造性。現實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不僅是素材的源泉,也是感情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如果不能感應生活、不愿響應生活,那么,從哪里獲得源泉呢?藝術的活力與激情又從何而來?所以,回到現實,腳踏實地,與現實對話,用藝術思考回應現實,回答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把握社會的新狀態,是電視劇獲得精神力量、也是電視劇推動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唱響時代主旋律,表達人民的心聲。這一切,都只能從現實出發。
電視劇介入現實、關注社會能力的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對市場風險的規避。誰都知道,現實是變化的,變化的東西難以把握,投資制作的風險較大。所以,歷史題材可以一拍再拍,而捉摸不定的變化著的現實題材卻令人卻步。但是,藝術的發展是沒有退路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克服困難、戰勝風險中推進,電視劇也是如此。長時間徘徊在一個平臺期的中國電視劇,迫切面臨著突破,不是技術或技巧的突破,而是精神與思想的突破。正像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勇氣一樣,電視劇真正面向現實需要藝術勇氣。時代在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