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節目《60分鐘》的前主持人邁克爾·華萊士7日晚去世,終年93歲。他曾采訪過馬丁·路德·金、肯尼迪、阿拉法特、霍梅尼等一系列風云人物,并曾先后專訪鄧小平和江澤民。他是記者,自撰墓志銘說:他粗魯但公正。
93歲高齡的美國著名記者邁克爾·華萊士在美國去世了,對于新聞從業者和教育者來說,這是一種新聞情結的結束。
坦率說,國內大多數讀者和觀眾,并沒有看過華萊士的采訪和新聞報道。即便有,也只是在一些中美關系的紀錄片中偶爾看到他采訪鄧小平和江澤民的身影。但對于這個時代來說,華萊士這個名字,意味著從調查到追問,意味著新聞的傳奇。
坦率說,華萊士不是我們這個時代記者的象征,他更像是20世紀60、70年代那些傳統記者的行頭。他的頭發永遠向后梳,穿著得體的西服,即便在科索沃戰場上,也保持紳士風度。他毫不吝嗇尖銳直率的追問,甚至直接指出被采訪的高層是個“膽小鬼”、“暴君”什么的,但是他也從來不吝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回應。當然,如果你不回應或者拂袖而去,你絲毫無法影響華萊士的新聞名聲。
但正是那個時代的新聞人,給20世紀后半葉的世界新聞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筆。華萊士和他的《60分鐘》在其中是一個相對后來者,之前如愛德華·默羅的《現在請看》,同時代如克朗凱特的“晚間新聞”,共同的特點是“硬”——新聞內容硬,采訪風格硬,調查功夫硬,觀點表達硬。這種硬的背后,是對真相的不懈追求,用職業鍛造一個新聞時代。在他的同時代,我們還看到了報道水門事件的伍德沃德,報道白宮新聞的海倫·托馬斯,采訪薩達姆的丹·拉瑟。
對華萊士的贊譽,實際上是對一種新聞職業精神的贊譽。而也正因為如此,觀眾賦予了華萊士超長的職業生命。他一直工作到88歲。2006年,我們才從屏幕上告別這位看不出年齡的著名記者。這種職業生命,實際上是這個世界對于事實的追問需求,這個年長的新聞人群體也被美國民眾譽為“最值得信任的人”。其實今天世界盡管變化多樣,但是從政治經濟結構上不變的依然是事實性的基礎,輿論監督和追問,創造了公眾維護社會秩序的機會。
我記得在華萊士的回憶錄《你我之間》一書中,即便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總結,他也是充滿了寫故事的激情。這不是一個自己生涯的回顧,而是一個自己報道故事的全記錄。公眾對歷史的需求創造了華萊士的輝煌。這也是60分鐘一直堅持做電視新聞雜志,拉里·金堅持長時間對話,絕不屈服于140個字的原因。
設想一下,假如歷史沒有在1918年創造邁克爾·華萊士,或者在1968年沒有創造CBS的金牌欄目《60分鐘》,這其實也沒什么。因為歷史永遠會創造的,是電視鏡頭對事實的揭示。從這個意義上說,告別華萊士,卻無法告別人們心底對華萊士們的渴望。(周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