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兒子看過不少動畫片,有國外的也有國產的。國外動畫且先不說,看了數十部國產動畫,我的觀感是:國產動畫真弱,簡直讓人無法忍受。最近,尚未開播的動畫片《高鐵俠》被曝抄襲日本動畫《鐵膽火車俠》,再度印證了我的這種看法。
在網上,有人把這部動畫6分鐘左右的樣片與日本“原作”進行對比,同步播放畫面顯示,二者畫面、劇情與對白均高度相似,甚至連鐵路線路圖都和日本動畫差不多。看過這段對比視頻后,網友紛紛譴責制作公司無良。后者就此回應稱,這個項目是獨一無二的,沒有第二個關于高鐵的動畫片。
這段視頻倘若確實來自于《高鐵俠》,任何人一眼就可看出百分百是抄襲。即便這真的如制作方所稱只是個小樣,那也完全可以證明,這部動畫片從一開始就存心想模仿人家的創意。這種模仿或抄襲,實際上大規模存在于國產動漫——抄得好一些那叫模仿,抄得拙劣一些就成了剽竊。譬如有些國產動畫,片中人物動不動就學人家擺造型,喊什么“神獸變身”,真讓人啼笑皆非。
如果說國產動畫在資金、技術上不如人家,那還有情可原。實際情況是,眼下國產動畫制作在資金、技術上有了很大起色。特別是在資金方面,不僅有大量市場資金愿意投入這一領域,而且許多地方的政府部門對此都有專項扶持。為了鼓勵國產動漫發展,一些電視頻道甚至不允許播放引進動畫片。但讓人大失所望的是,大量資金和技術的進入以及政策上的刻意保護,并沒有讓國產動畫的低水平創作狀況有相應改善。政府過度熱心于扶持動畫產業,反倒讓許多動畫公司鉆了空子,例如依靠低水平的重復制作來套取政府補助。
有業內人士透露,各地動漫基地的動畫公司是以產量向政府拿補貼,而為達到高額產量,動畫公司甚至按照一些經典老動畫的劇情和分鏡進行復制。例如這次涉嫌抄襲的非凡動畫公司,政府給它的產量底線,今年是10000分鐘,這相當于每個月要做出40集20分鐘的動畫。在這種情況下,動畫公司難免挖空心思,使勁琢磨著怎樣把產量搞上去。政府扶持本來是為了雪中送炭,如今卻成了雪上加霜之舉。
這表明,在產業發展問題上,政府扶持往往會變成拔苗助長,最終得不償失。據悉,中國動漫年產量已達22萬分鐘,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畫生產大國。可想而知,在人才缺乏、創意匱乏產業背景下,這樣的“世界第一”,外表光鮮卻經不起任何挑剔。但也應當說,國產動畫處于低水平發展現狀,不能完全歸咎于政府部門的政績沖動。說到底,這不僅和欠缺動漫人才有關,更和當前社會普遍不尊重原創具有直接關聯。
創意是動畫片的靈魂。我們可以忍受,處于發展階段的國產動漫通過模仿去學習和借鑒他人;我們也可以忍受,國內在一段時間內拿不出《功夫熊貓》那樣的動畫巨作;但我們怎么能夠忍受,動畫公司連基本的原創意識都沒有,而是恬不知恥地去抄襲別人的作品?模仿也就罷了,如今有些動漫公司卻連模仿都要偷懶,直接把人家的作品拿來做成“漢化版”。這樣的動畫產業,還值得讓人有所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