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振廣: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特征研究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學習和研究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思想是我們深刻理解和領會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利于我們理解黨中央的對臺方針政策,也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家發展戰略的脈動,找準我們在實現中國崛起歷史進程中的位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李振廣:兩岸交流助推中國崛起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在這30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兩岸民間交流的恢復與發展不僅解決了臺灣外省老兵回大陸探親問題,更重要的是為兩岸關系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30年來,臺灣同胞通過兩岸交流不僅在大陸經濟騰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將在繼續助推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朱松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為新時代兩岸關系奠基的五年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臺灣政局和兩岸關系復雜多變的五年。五年來,大陸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砥礪前行,未雨綢繆,積極探索,把握住了重要的歷史節點,攻克了兩岸關系的天王山,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奠基,為開創新時代的兩岸關系提供了實踐基礎。
-
【關注31條】周小柯:兩岸交流合作新措施促進經濟社會融合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2月28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29個部門,發布實施《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推出12條便利臺資企業發展和19條服務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務實舉措,涵蓋諸多經濟和社會領域。《若干措施》的出臺與實施,顯示出大陸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方向,正在進入新階段。
-
【十九大回聲|專家談】李振廣:十九大報告指明未來對臺工作基本方向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李振廣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非常精煉,對臺現狀與未來方向的把握也非常準確。這次講話,把臺灣問題提升到治國的基本方略里,并單獨拿出一段話講臺灣問題,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煉出日后對臺工作的綱領,指明了未來對臺工作的基本方向。
-
李振廣: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必經之路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9月16日,“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對話論壇在京舉行。14位專家學者圍繞兩岸四地如何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問題展開對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在論壇上表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和中華文明給當今世界奉獻的一種新的政治價值。
-
陳星:風云激蕩,砥礪前行--兩岸交流三十年回顧與啟示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自1978年兩岸關系出現結構性改變以來,至今已經歷三十個年頭。三十年間,兩岸交流由小到大發展起來,在交流層次、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規模也不斷擴大。兩岸交流的發展源于其特有的動力系統,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了較為有效的路徑選擇,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發展模式。
-
李維一、陳星:試析習近平民族復興視野中的國家統一思想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臺工作與對臺政策上展現了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政治魄力,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其中將國家統一理論放到民族復興視野中展開,是對臺政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習近平對臺思想的重要創新,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
陳星:大陸對兩岸形勢變化判斷準確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據香港中評社9日報道,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政黨所所長陳星昨日接受中評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兩會期間領導人涉臺講話來看,我們對整個形勢的判斷是相當準確的。2016年,臺灣島內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民進黨上臺以后,臺灣政黨政治結構、相關機構的人事安排等方面都產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而且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對兩岸關系不利的。因此,從目前情況來分析,兩岸交流整體局勢從原來的熱絡到現在冷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反“臺獨”的力度以及加強對“臺獨”的遏制是非常必要的。
-
陳星:兩岸脆弱平衡狀態 難持久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臺灣《旺報》11日發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上臺后全面改變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在兩岸交流上也在逐步關小大門,整體來看,兩岸和平發展的勢頭有被逆轉的可能,兩岸關系重新進入波譎云詭的多變時期。
-
陳星:民進黨可能逐步關小兩岸交流之門
中國臺灣網 2017-02-23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在論壇上指出,民進黨上臺執政對兩岸關系會產生重要影響,未來沖突大于合作的情形可能成為兩岸關系的“新常態”。
-
陳星:竟有人為媚日賣臺喝彩,可悲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據香港中評社報道,李登輝日前再度發表“賣臺”謬論,他在日本《VOICE》雜志上有關“沒有臺灣抗日的事實”、“70年前日本和臺灣是同一國”等極端言論,遭到了兩岸各界的譴責。臺灣問題研究專家、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陳星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抗日戰爭是兩岸的歷史連結所在,不能割裂歷史來看兩岸關系,否則就無法在邏輯上自洽。
-
陳星:蔡英文故意空心 拒調整臺獨立場
中國臺灣網 2017-02-23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在此間表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一直被譏為“空心菜”,事實上這是蔡英文的一種策略,即在不失去兩岸議題主導權的情況下,盡量在兩岸政策上保持模糊和拖延的態度。這種模糊態度本身具有堅持固有“臺獨”立場并拒不調整的意涵。
-
陳星:對臺胞免簽 消除兩岸交流障礙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香港中評社6月17日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日前在第七屆海峽論壇上表示,大陸將進一步為兩岸同胞交流創造更好的條件,包括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并適時實行卡式臺胞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接受中評社采訪表示,這項惠臺政策將逐步消除兩岸之間交流合作的障礙,消除誤解,加強了解,促進兩岸進一步融合發展。
-
陳星:不承認一中原則何來兩岸穩定?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不知蔡英文模糊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如何能實現兩岸關系的“穩定”、“一致”和“可預測性”?
-
陳星:正心誠意方能實現兩岸心靈相通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7日在華廣網刊載文章指出,兩岸關系的持續發展也是兩岸在互動中尋求相互理解的過程。不可否認,兩岸關系雖然已經實現了物質層面上的廣泛交流,但在心靈的溝通上仍有許多路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局面持續推進的核心在于兩岸形成心靈相通的局面,即形成對和平發展的默契,并能采取比較一致的行動共同維持和平發展的格局。兩岸關系發展要物質層面實踐與思想層面認識協調一致才能良性發展。
-
北京專家:臺灣政黨惡斗影響兩岸關系
中國臺灣網 2017-02-23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認為:臺灣政黨互動中已經形成了區隔重于融合的傳統,而且社會分歧的分布狀態也支持雙峰對峙的政黨政治格局。在目前情勢下,除非兩岸關系或者臺灣政黨政治有重大的結構性改變,否則這種重區隔、輕融合的政黨政治生態短期內不可能消除,政黨惡斗也會持續下去。
-
"九合一"選情反映臺選舉的結構性變化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華廣網10月8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的文章,分析島內“九合一”選情反映出的臺灣選舉的結構性變化。文章指出,島內選舉整體呈現較“冷”局面,選舉激情的減退意味著選舉動員中“去政治化”的傾向比較明顯。趨勢改變意味著影響選舉的各種因素都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這可能是觀察臺灣選舉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
陳星:簡論民進黨的路線轉型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民進黨的政治轉型習慣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民進黨的黨務改造,包括權力結構、組織形態、政策方略的演變等;二是黨的發展路線、特別是攸關兩岸關系與臺灣前途的“臺獨黨綱”修改與調整等。
-
陳星:權力改組后的民進黨走向
中國臺灣網 2018-04-237月20日民進黨召開全黨代表大會,黨內權力重新洗牌。這是蔡英文重新接任黨主席后的重大權力調整,蔡英文派系逐漸形成,民進黨內的派系運作模式也將隨之改變,民進黨內的派系重組以及權力博弈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