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黃金周”強勁回歸 臺灣觀光業滋味在心頭
【兩岸快評第978期】
圖片來源:臺媒
中國大陸“十一”連假重現觀光人潮與消費熱潮,顯示內需已經反彈,并將加速刺激產能恢復,擺脫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令全球艷羨不已。
相比之下,臺灣很多景點空空蕩蕩,以往陸客如云、熙熙攘攘的景象再也不見,民進黨當局推動“去中反中”政策、歧視陸客,導致兩岸關系倒退,陸客個人游減少,如今終于自食苦果。雖然實施各種旅游補助方案,但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觀光及相關產業面臨的困境。
據新華網報道的數據顯示,這次超長假期,大陸境內出游人次達6.37億,實現旅游收入4665.6億元人民幣。大陸經濟活力和消費潛力再一次展現。
在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下,全世界對大陸市場扮演經濟復蘇領頭羊的期待較以往更強烈,大陸消費活力再現是對外界期待的最佳響應。
然而,以往一直能夠吃到大陸游客紅利的臺灣觀光產業,這兩年卻是經營慘淡。赴臺陸客減少加上疫情沖擊,令臺灣觀光業雪上加霜。島內媒體哀嘆,臺灣正在淪為“國際觀光孤兒”。
民進黨上臺后,兩岸關系緊張,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臺灣的旅游業者。臺灣的觀光外匯持續減少。2015年,臺灣有近4600億元新臺幣的觀光外匯收入,但到2017年,萎縮至3700億元新臺幣。今年據臺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統計顯示,僅疫情期間的2至4月,赴臺旅客數較去年狂減260萬,臺灣觀光收益蒸發969億新臺幣。
更嚴重的是,不僅臺灣景區感受明顯,民宿、旅店業者、運輸、餐飲和藝品店業績也一片慘綠,全臺觀光產業陷入愁云慘霧。原先在全球各地區中,大陸赴臺旅客人數位列第一,減少后影響也最大。有臺灣觀光業者稱,以前很多陸客會選擇環島八日游,現在全指望東南亞游客。
而東南亞游客根本彌補不了陸客減少帶來的缺口,臺灣旅行公會全聯會召集人李奇岳分析說,臺當局雖大力開拓“新南向”市場,但東南亞客消費力不如大陸游客,一個大陸游客流失的產值要靠兩個東南亞客才能抵得過,“新南向”帶不動錢潮。
為此,民進黨半年多來狂灑近500億元新臺幣紓困、振興觀光相關產業,導致“觀光發展基金”幾乎見底。當財政手里的錢花完了,不知道民進黨當局還能拿什么來拯救苦不堪言的旅游業者。
想當初赴臺游陸客減少時,綠營為了欺騙島內民眾,宣傳說:“沒了陸客、寧靜優質就回來了”。沒想到,原來門可羅雀的景區帶來的不僅是安靜,還有經濟上的壓力,F在部分業者先祭出減薪、裁員應對,最后恐怕也只能收攤退出市場。民進黨當局推動“仇中反中”政策,最后買單和承受苦果的是觀光及相關產業的百姓。(文/石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