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警告說,如果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簡稱TPP)失敗,美國作為全球貿易裁判員的地位將被中國削弱。奧巴馬此舉旨在推動他雄心勃勃的貿易計劃。
可即便是奧巴馬的一些貿易同盟者也認為他夸大了來自中國的威脅,他們擔心這種威脅論會破壞美中關系。中國已經懷疑美國有意遏制中國,奧巴馬在貿易問題上的表態則似乎坐實了這一點。
使用外交政策邏輯推銷貿易協議的做法早已有之,這種論調不但聽起來很高尚,也比枯燥乏味的貿易協議的議細節更容易抓住人心。
但歸根結底,貿易協議關注的是經濟利益。對待貿易擴張,中國和美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中國關注的是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學者、美國財政部前駐華官員多拉爾(David Dollar)所說的“貿易硬件”問題。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這樣后者就可修建港口、機場、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是進行全球貿易所必需的,而承建方一般是中國企業。
中國近來推動建立沒有美國參與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便是這種戰略行動的一部分。中國為推動陸路和水上貿易在中亞地區投建的若干大型項目“一帶一路”亦是這種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家何帆表示,無論美國能否完成其所尋求的貿易協議,中國的這些項目都會繼續。何帆說,這些項目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出口增長傳播中國發展模式,并提振中國的建筑公司等企業。
但在貿易規則(即多拉爾所謂的“貿易軟件”)問題上,美國仍是無可爭議的勝者,中國則遠遠落在后面。
這些規則非常重要。它們決定了諸多問題,包括何時能對商品征收關稅、知識產權和投資保護的水平、哪些補貼是允許的,以及政府如何進行采購。
自二戰以來,美國從很大程度上制定了這些規則,并說服其他國家在地區和全球貿易協定中接受這些規則。多年來,在美國的力推下,貿易協議覆蓋了更多的問題。
美國政府稱,新的TPP標準(特別是涉及到電子商務和國有行業行為的標準)最終可能影響中國的行為,因為這些標準將成為新的規范。
無論中國政府就TPP標準做出什么決定,它并沒有在美國的計劃之外力推另外的計劃。實際上,美國常常敦促中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更加大刀闊斧,而不是更加溫和。
被TPP談判排除在外后,中國加入了另一項亞洲貿易協定的談判,即有16個國家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簡稱RCEP),預計該協定將于今年達成。貿易專家稱,在談判中,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相比,中國退居次要位置,預計談判成果有限:可能會達成削減關稅協議,但也僅限于此。
很難說RCEP與TPP是競爭關系,畢竟有七個RCEP成員國同時也是TPP成員。
如果TPP談判失敗,會導致美國在亞洲的聲譽受損,令美國政府的領導能力受到進一步質疑。中國政府對此可能樂見其成。
但這也意味著過去70年由美國制定并獲得其他國家認可的現行貿易準則將繼續執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