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鄒衍,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歷經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和兩萬五千里長征。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沈陽軍區裝甲兵政委、第50軍政委、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沈陽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并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參加過黨的九大、十一大、十二大,在黨的十二大上增選為中央紀委委員。
記者慕名登門采訪已是100歲高齡的老紅軍、沈陽軍區原副政委鄒衍,老人身體健朗、思路清晰。
“習主席多次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這句話說得太好了。”談起這個話題,鄒老激動不已,“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和特質,是共產黨人的精氣神。我最想說的是——補‘鈣’要從領導干部補起!”
“老首長的話是有感而發。”陪同的沈陽軍區司令部老干部服務處處長孫庭告訴記者,歷經戰火洗禮和生死考驗,鄒老對理想信念的認識特別深刻。
“1931年7月,我在紅十二軍參加第三次反‘圍剿’斗爭過程中,由于天氣濕熱、連日行軍,腰和背上長了癤子。”老將軍回憶說,當時瘡口惡化,軍政治部主任譚政見他疼痛難忍,特意讓他先回家養傷,等傷好了再歸隊。1932年春,他養好傷后第一件事就是回部隊,可這時紅十二軍已不知轉戰何處。當時興國縣蘇維埃政府也在擴大武裝,鄒衍第一時間參加了興國縣補充團,并在當年調到江西省軍區,給時任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的羅榮桓同志當警衛員。
“那時情況復雜,但我一點兒別的想法也沒有,為啥?歸根到底就是理想信念堅定,一門心思想跟著黨走。”老將軍拿出一本封面已經發黃的影集,翻看一張張紅軍時期的照片。他說,當時同他經歷相似的人有很多,大家養好傷后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隊伍。有些同志原本已經是營長、團長了,找不到老部隊,就在近處找一支紅軍隊伍,哪怕當一名戰士也要繼續參加革命。很多人犧牲了,連名字都沒留下……
“這就是紅軍當年為什么能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中翻雪山、過草地,擺脫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陜北的重要原因之一。”說到動情處,鄒老摘下老花鏡,揉揉濕潤的眼睛,“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4個帶根本性的東西立起來,第一個就是理想信念。我當沈陽軍區副政委時主要負責干部工作,當時黨委選拔干部的標準是德才兼備,沒有理想信念,有才無德的干部堅決不能用。離休后,我一直關注部隊干部隊伍建設,感到習主席講得太準確了!”
談起如何補“鈣”,鄒老和許多老干部的看法一致:黨員人人都該補“鈣”,但領導干部首先要補足。鄒老談到,什么樣的將帶什么樣的兵。戰爭年代,我軍官兵大都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大字不識一個,卻理想堅定、信念如磐。究其原因,關鍵是領導干部做出了好榜樣。
“十八大以來,黨和軍隊加大反腐力度,查處了一批貪腐分子,極大提振了全黨全軍的信心和士氣。”鄒老說,總結這些人墮落的原因,問題首先出在理想信念上。領導干部一旦理想信念動搖,精神生活也就成了沒有實質性內容的空殼,腐敗變質是遲早的事。
“如何給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補‘鈣’,我認為沒有捷徑,必須原原本本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記者留意到,鄒老案頭上擺放著一本大字號的《習近平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書已經舊了,可見老人經常翻閱學習。鄒老說,給領導干部補“鈣”,要讓他們在現實工作中、艱苦環境下接受考驗和鍛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加深對我們從事的偉大事業的認知,堅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采訪臨近結束,老將軍殷切地說:“領導干部是部隊的中堅力量,如同軍隊的‘骨頭’。補‘鈣’,要先從‘骨頭’補起!”(劉建偉 牛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