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15年1月22日發布了題為《反艦巡航導彈是來自中國的真正軍事威脅》的文章,文章稱在復雜的搜索雷達和電子對抗設備支持下,中國大型艦隊將部署世界上最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空一體戰戰略。
文章稱,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只有五枚飛魚反艦導彈的阿根廷最終敗于英國皇家海軍。但如果當時阿根廷有50或100枚這樣的導彈,沖突將會有很不一樣的結局。這啟發了中國。因此過去30年間,中國非常重視反艦巡航導彈(ASCM)的發展,而中國正收獲著該發展成果帶來的戰略利益。
西方防御分析人士習慣關注中國軍事現代化過程中的“杰出”領域,或者假設中國帶來的“主要威脅”。但忽視具有殺傷力的一般威脅是不明智的做法。中國新興海軍航空兵并不是艦載航空兵的一部分,但在復雜的搜索雷達和電子對抗設備支持下,中國海航的陸基飛機將裝備世界上最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
中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自主制造了新型的轟-6G轟炸機和殲轟-7戰斗轟炸機。轟-6G擁有先進的搜索雷達、火力控制系統、巡航通訊和電力反抗措施,于2003-2004年期間加入了中國海軍。殲轟-7A戰斗轟作機裝在過去十年間成為了中國海軍空中打擊戰機發展中主要焦點。2004年,中國從俄羅斯引進24架蘇-30MK2戰斗轟炸機,這意味著中國“空海一體戰”戰略的發展有了新的轉機。中國海軍首次擁有了現代的、高能的打擊平臺。該機型不僅擁有1300公里作戰半徑,能夠飛躍第一島鏈,還配備了造價昂貴的KH31型反艦導彈。殲轟-7集結了中國海軍大量優質資源,與24架蘇-30MKK2多用途戰斗轟炸機一起構筑了中國海軍空中打擊力量的基礎。
文章認為,過去十年間,中國C802反艦導彈(即鷹擊83)和各類戰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打擊海面目標的能力。2006年,一枚由伊朗仿制的C802反艦導彈擊中以色列的一艘輕護,名聲大震,諸多國家競相購買,其性能得到進一步驗證。有趣的是,該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鷹擊83”導彈(YJ83)是次音速的,但俄羅斯超音速KH31在戰斗性能上卻無法與之媲美。但相關分析也指出,“鷹擊83”導彈在打擊航母戰斗群或是大型防空驅逐艦并不盡如人意。與鄰國武裝力量相比,中國軍事力量并不那么強大,就打擊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或是日本軍事力量而言,中國第一代海空打擊更難以發揮什么作用。
相比之下,最新的2014年中國分析則稱,第二代遠程空中海上打擊力量將完全能夠滿足中國海軍新世紀的戰略作戰要求。殲轟-7B戰斗機被用于中國海上“攻擊型空中力量”,它預示著這一戰斗轟炸機的顯著完善。殲轟-7B戰斗機樣機于2012年進行首次試飛。改進后的機型擁有空中加油能力,作戰半徑提高至1800公里,經過空中加油后作戰半徑甚至可達到4500公里。隨著中國海軍實施“高低搭配”的發展道路,殲轟7B將組成“低層”戰斗平臺。殲-16是本土版的蘇-30MK2戰斗轟炸機,其各種性能均優于俄羅斯的戰斗機。盡管選取大的攻擊平臺是可取的,但中國海軍不希望繼續改進轟-6轟炸機,而是傾向于重新設計一架能夠在3000公里以上的范圍內攜帶8-10枚遠程反艦導彈的轟炸機。
美國B-52轟炸機長期在美國空軍中服役已為人熟知,但海上攻擊并不是真正的依靠“打了就跑”而是依靠導彈。文章提到了中國海軍的兩種新型導彈。第一種是鷹擊-12型反艦導彈,這種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第二種是名為鷹擊-100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其射程可達800公里,近年來中國空對海攻擊的作戰效能提高了10倍。這兩種導彈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打敗美國軍隊。
美國應對中國海上攻擊型空軍的常規方式表現為“飛行員對飛機”和“飛行員對飛行員”戰略。他們假設在足夠接近中國的戰斗機時發射致命導彈陣列,中國戰機就能被“擊中”。這種觀點沒有充分考慮到導彈的精確度,也未考慮到中國導彈可以在任何沖突的第一階段便摧毀如日本嘉手納之類的空軍基地。中國的二炮部隊可以使中國空軍在沖突中處于相對自由的狀態,以建立空中優勢。(馬茹 李彬 王天羽 范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