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軟件價值重大,必須安全可靠。沒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再豪華、再好用、再便捷的系統也僅是美麗的海市蜃樓。
日前,美國空軍特種行動部隊放棄采購近3000臺iPad2“蘋果”平板電腦,原因是電腦中安裝了俄羅斯公司研制的GoodReader閱讀軟件。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美國空軍認為,GoodReader閱讀軟件不宜在軍隊和國家機構中使用。美國空軍軍事通信部門負責人邁克爾·麥卡錫表示:“我不會使用俄羅斯研制的軟件來對文件進行處理和編碼。既然不信任這一軟件,就不要使我們的人員冒風險。”
作為軟件大國的美軍如此重視軟件裝備的可靠性、安全性,耐人尋味之余讓人深思、警醒。
硬件是戰場上的有形之劍,軟件則是戰場上的無形之劍。軟件和硬件,構成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整體。軍用軟件不冒煙、不噴火,但在信息化戰爭中,它的作用絕不亞于隆隆爆響的重磅炸彈。因為軍用軟件既是信息處理平臺,又是信息生產平臺,對信息資源增值利用具有決定性作用。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把更多的眼光關注在先進裝備“華麗”的硬件外表,而忽略了其內在的“神經系統”——軟件。這種疏忽,在平時可能不會有太大影響,在戰時,就有可能成為被對手攻擊的“死穴”。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向伊拉克派出特工,將伊從法國購買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上了含有計算機病毒的芯片。在美國對伊實施戰略空襲前,美特工用遙控手段激活了這些芯片中的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系統程序錯亂,伊防空C3I系統失靈。這次行動打開了世人的眼界,使人們開始重視軟件和網絡的安全。從此,信息安全被提升到戰略高度。
美國著名軍事學家詹姆斯·亞當斯曾預言:“在未來戰爭中,計算機本身就是武器,前線無處不在,奪取作戰空間控制權的不是炮彈和子彈,而是計算機網絡里流動的比特和字節。”
沒有過硬的軟件,何來效能?沒有安全的軟件,何來打贏?美國、日本、韓國、古巴、俄羅斯、土耳其等很多國家,耗費巨大人力和財力,研發出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主要是出于國防安全的角度考慮,希望將基礎軟件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俄羅斯一直提倡“軟件愛國主義”。俄航天兵部隊為保障軍事安全,將指揮系統軟件統一更換為國產的“快車-AM”“地平線-14”“亞馬爾-200”系列等。對此,俄羅斯人仍不放心,一些國家杜馬議員要求在戰略領域和危險項目上對外國軟件說“不”。
德國媒體早在2001年就報道說,德國外交部和聯邦國防軍出于安全考慮,不再使用美國公司的操作系統軟件。德國安全部門的官員懷疑美國國家安全局掌控了美國軟件的“后門”,從而輕易窺探到德國政府最機密的信息。德國聯邦國防軍決定不在任何敏感領域使用美國軟件,而改用兩家德國公司生產的國產軟件。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軟件裝備,必須可靠。沒有可靠性,再豪華、再好用、再便捷的系統也僅是美麗的海市蜃樓。(盧信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