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16日社論指出,從兩岸關系急凍,到臺灣經濟動能長期低迷及人才外流,乃至于近兩周的紅燈限電警戒,顯示臺灣正面臨“灰犀牛”事件(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他認為,那些明顯存在、卻被視而不見的巨大威脅,皆可稱為灰犀牛事件)沖擊。
社論說,當前臺灣的情況,如同被眾多灰犀牛環伺般身處險境。舉例來說,長期低薪造成優秀人才外流危機,已使臺灣長期發展潛力受限;徒具口號卻缺乏明確規劃的產業轉型,加上能源政策扭曲,在在惡化臺灣投資環境。
然而,蔡當局仍舊讓政治考慮凌駕于產業與能源政策之上,明知臺灣經濟和產業發展與對岸密不可分,卻刻意讓兩岸政策惡化。包括借教育等手段推動“去中華文化”的作為,使兩岸關系急凍,連帶影響臺商的經營空間。更有甚者,把大陸臺商貼上或大或小的“親中”標簽,傷害臺商的原鄉情感,企業自然陸續用腳投票表達失望。近日宣布在美國大手筆投資案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直言,若沒必要,盡量不想回臺投資,說出了不少企業家的心聲。
數日前,美國共和黨愛達荷州主席葉望輝赴臺訪問,他公開表示:“如果臺灣因為搞‘臺獨’以致引起戰爭,美國是不會協助臺灣的。”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8月16日發表評論說,臺灣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后,以“臺獨”為主調的本土性民粹活動不斷出現;陳水扁倡言“兩岸是國與國關系”,“臺獨公投”蠢蠢欲動。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量提拔有“臺獨”思想者任高官,并修改課綱,所謂“文化臺獨”已在暗暗進行。
蔡英文執政后,兩岸關系惡化到“冰凍”地步,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蔡英文當局及民進黨仍抱著“臺獨”幻夢不放。蔡英文于2012年競選臺當局領導人失敗后,立即成立“小英基金會”,以她為主的“獨”派人士接踵至各大學演講、座談,播下“臺獨”種籽,“太陽花”運動就是成果。這個運動的主要成員,無一不主張“臺獨”。
而中國大陸有《反分裂國家法》,其功能便是針對“臺獨”,“臺獨”行動一旦跨越“紅線”,該法言明將采取“非和平手段”。這也意味,如果臺灣不放棄“臺獨”,甚至持續以各種手段擴張“臺獨”,兩岸和平就會受到傷害,簽署“和平協議”豈有可能。
然而,蔡當局卻拒絕正視上述種種顯而易見的風險,選擇以“得過且過”的心態應付。如此一來,忽視風險日久,則愈錯失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二來,將發現臺灣面對的不只是一只灰犀牛,而是一群灰犀牛。由于不知哪只灰犀牛會先沖過來,加上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資源均極有限,“無所適從”的領導人遂把頭埋到沙子里。直到問題不得不解決時,才以“見招拆招”(reaction)的方式應急,而非深思熟慮(reflection)下的“對癥下藥”。
蔡英文面對灰犀牛成群而來的威脅,顯已無所適從。若蔡當局仍要讓政治凌駕一切,以致兩岸關系惡化、經濟發展失利的灰犀牛成群沖撞而來,不論民進黨標榜“天然獨”世代比例有多高,恐皆無法使臺灣免于灰犀牛鐵蹄踐踏的危機。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