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10日發(fā)表評論文章說,臺灣新黨陳麗玲表示,愈來愈多大陸配偶在臺灣生下“新臺灣之子”,需要有更正確的臺灣史觀,這次課綱修正加入日本殖民臺灣史觀,提升臺灣的主體性,避免被皇民化思想污染,民進黨應(yīng)該力挺,怎么會為反對而反對。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青年團體組成的“抗獨史陣線”,日前在臺灣“教育部”大門前召開記者會,高喊“撥亂反正、絕不妥協(xié)”,學生并上演行動劇,以剪刀剪斷鎖鏈,象征剪斷臺灣與日本的連結(jié),去日本化。
陳麗玲說,受教育是這群學生,也才知道受教育的權(quán)益,學生團體站出來,為以后學弟妹導正思想,是應(yīng)該掌聲鼓勵。
她舉韓國政府去年11月,由韓國教育部發(fā)文給21家書商,針對歷史不正確不改進將停止出版權(quán),這代表什么?就是史觀要正確,反觀臺灣經(jīng)過陳水扁當局執(zhí)政,把教科書改得亂七八糟,現(xiàn)在透過課綱修正,把錯誤用語糾正是應(yīng)該。
陳麗玲說,以法律來說,如果用語錯誤,容易導致誤解,這種狀況與課綱修正道理一樣,拿日本統(tǒng)治臺灣來說,如果不把日本殖民統(tǒng)治觀念說清楚,會導致皇民化思想,如果認為日本是統(tǒng)治不是殖民心態(tài),那以前日據(jù)時代臺灣人不能受教育是對的嗎?
另外,荷蘭西班牙“治臺”,這次課綱改為荷蘭西班牙“入臺”,這也很正確,陳麗玲說,這跟殖民概念一樣,如果這樣用語都說錯誤,請問怎樣的用語才是正確?
陳麗玲說,這次民進黨執(zhí)政6縣市揚言抵制新課綱,只能說,以前國民黨沒有重視課綱修正,任由陳水扁當局執(zhí)政期間“去中國化”,課綱用語不加“殖民”,那幾乎就是稱臣,就是皇民化,這樣教育下一代對嗎?
她嚴肅說,臺灣新住民人數(shù)比例增加,透過婚姻所生的“新臺灣之子”也增加,這群小孩讀高中,如果歷史課本不加入或不談一談殖民,知道荷蘭西班牙日本不是合法取得臺灣政權(quán),不會有完整概念,名詞用語不對,往后發(fā)展的論述都不對,只能接受完全皇民觀念,這樣對嗎?
陳麗玲說,不正確的歷史教材,沒有產(chǎn)生正確的臺灣史觀,就算以后民進黨執(zhí)政,看到下一代高中生接受日本皇民化思想,可以接受嗎?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