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特殊關系這幾年來受到直接挑戰,面臨被削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這種削弱可能是長期性的,最后導致其特殊性之消亡。
英國數周前高調宣布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其后美國為此罕見地公開譴責英國,這是當代國際關系中一件貌似詭異卻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情,蓋因它直接沖擊滿世界都知道的國際關系定海神針“美英特殊關系”。
兩國之間“特殊關系”這一概念,基本上是英國人創造并一直被其宣揚,但美國卻很少在正式外交場合對此提及,更說不上強調。傳說特殊關系早期的形成,歸功于英國首相丘吉爾對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坦裸相見”。日本偷襲珍珠港后,丘吉爾訪問美國商談軍事結盟,住在白宮。有一晚上羅斯福未經提前通知直接到丘吉爾住屋尋訪,卻發現丘吉爾赤身裸體在浴缸中泡澡。尷尬的羅斯福趕緊轉身,但丘吉爾卻毫不在意地對他說,“大不列顛首相在美國總統面前沒有什么需要隱藏的”。
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丘吉爾自己并不承認。但毫無疑問,丘吉爾本人對這種特殊關系的孜孜追求,是其早期形成的重要成因。
美英特殊關系不僅是個概念,也是個現實的制度化的存在。二戰后兩國領導人互訪,張口閉口必談的深情厚誼,是建立在如下條件基礎上的。第一,兩國有著共同歷史、文化和語言源頭,很多方面都是一樣的,也是當今世界所謂的“英語同盟”的核心。第二,兩國有著基于自由主義哲學、政治、經濟思想的共同的意識形態,是自由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執行者和捍衛者。第三,兩國基于歷史原因有著廣泛的合作。第四,兩國長期都認為彼此有著共同的利益和敵人。
特殊關系的維持,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即英國首相都努力成為美國總統的個人朋友,且必須是讓美國人民認為的外國領導人中最親密的朋友。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英國政府專注于內政,美英特殊關系這幾年來受到直接挑戰,面臨被削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這種削弱可能是長期性的,最后導致其特殊性之消亡。對此,如下原因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解釋。
首先,美英特殊關系是建立在雙方地位嚴重不對等的基礎上的。在這一關系中,美國是老大,英國一貫的地位是“長隨”和“妾侍”。英國必須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外交政策,導致到了后期,英國領導人已經被“洗腦”成認為美國的外交戰略目標就是自己的目標。這一點在伊拉克戰爭中表現特別明顯。1990年和2003年兩次海灣戰爭中,英國出錢出槍出人,再加上布萊爾四處奔走在全世界解釋侵略伊拉克的“爭議性”,可謂是美國之外對戰爭貢獻最大犧牲最多的。但戰后英國朝野進行反思,實不知除了為維護英美“特殊關系”之外,英國在其中的收獲到底是什么。
其次,特殊關系的長期存在,是因為英國長期別無選擇。就相對稍微弱小的國家而言,為實現國際關系中利益的最大化,最后的路徑是在大國之間游走,與大國同時交好,針對不同大國發展不同層面的關系。但英國在冷戰期間面臨的狀況是除了美國別無選擇。蘇聯在意識形態上和英國格格不入,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和西方全面對抗,英國必須在美蘇之間擇一而從之,那么只有緊跟美國,甚至利用兩國在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共同點爭取錦上添花,以求達到乘著臺風上天的效果。
屏蔽此推廣內容圍繞特殊關系的情勢,在近年來發生了若干變化。一個是由于英國社會的轉型,它已經不再有眾多的重大海外利益需要關切,因此在外交政策上不再積極,英國民眾也不希望英國在海外過多干預,認為是浪費英國資源,而認為政府應該發展經濟解決國內問題。第二是中國的崛起,給英國提供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另一個選擇。再者,中英之間并無任何根本的戰略利益沖突,絲毫不是彼此的威脅。
基于此,英國政治領導,包括現任首相卡梅倫和其工黨挑戰者,都既不熱衷于外交政策也不熱心維護英美“特殊關系”。英國面向亞洲的外交政策轉向,可以在這一大背景下進行解讀。(王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