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12月16日,中美簽署建交公報;兩天之后的12月18日,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中國改革開放大幕;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緊接著鄧小平訪美。
中國改革開放的35年,也是中美建交的35年。兩件大事同步發展、相向而行,改革開放成就斐然,中美關系空前發展。2014,站在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啟動的歷史節點上,站在美國進一步加緊“亞太再平衡”的檔口上,我們不得不思考中美未來的道路,該如何走下去?
是延續,還是逆轉;是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新華網國際頻道小編請兩位國際問題大咖,為您破解中美大棋局上未來的關鍵點。
1、中美關系發生四大根本變化
中國現代關系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說,中國啟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后,中美關系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過去三個聯合公報、三個聯合聲明,指引著中美關系,可能未來35年不足以指引。
中國現代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袁鵬
袁鵬說,中美關系出現四個根本變化,第一個是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中國的GDP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第十,變成了第二。中美力量對比,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期。
第二個是美國戰略發生變化。美國戰略中心從歐洲轉向亞太,盡管出現中東亂局、烏克蘭危機,美國只是策略上調整一下。而“亞太再平衡“不是策略性的變化,而是帶有根本性的戰略。
第三個是中美戰略基礎的變化。冷戰時期我們共同應對蘇聯,冷戰后中美之間是經貿利益。現在的問題是,基礎將會發生變化和松動,新的戰略基礎,雙方都還在苦苦的尋找,目前還沒一個類似新的戰略基礎出現。
第四個是戰略環境的變化。中美關系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比如會受到釣魚島、烏克蘭、俄羅斯等第三方因素影響。
袁鵬說,四個變化加在一起,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美關系正在出現,有別于過去35年的,一個重大的、甚至根本性的變化。如果不進行戰略上的根本調整,那勢必是“頭疼醫腳”,最終的結果就是病重。
2、美戰略界斷檔 對華只有策略
袁鵬說,應對新的變化,美國尚未形成新的對華戰略,理由有三:一是奧巴馬沒有時間,內外亂成一鍋粥。
二是除了基辛格、布熱津斯基這些老一輩人大家,還在思考大戰略外,美國戰略界出現了斷檔,都是策略性的東西。
三是,美國缺乏一個開闊的胸襟,還是冷戰式的霸權思維,在思考一個變動的世界格局和中美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出臺的政策,與其說是戰略,不如說是策略。
3、勢已衰、尚未竭 美國是只老老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說,美國周期正在由秋入冬。2008年危機,是美國由秋到冬的開始,一場秋雨一場寒,進入危機的冬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
王湘穗說,美國體系的幾大制度,世界銀行、關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盟國體系都顯露頹像,只能違背初衷另搞一套,如TPP,TTIP,都違背多邊體制的開放精神。美國包括美國模式的競爭力在下降,缺少對變化世界的適應力。可以說,美國的勢已衰,尚未竭。美國周期進入生命的退行期——美國老了,還是真老虎,但卻是真的老老虎。
王湘穗說,如同西班牙漫長的16世紀、荷蘭漫長的17世紀、英國周期漫長的19世紀一樣,美國漫長的20世紀進入百年周期的終結階段。
4、后美國時代或出現三大經濟圈
王湘穗說,在美式全球化難以延續,新全球化秩序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全球化將出現退潮。美國對全球事務開始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存在廣泛的全球合作,但不如經濟圈內部緊密。
王湘穗說,世界將進入“后美國時代”,呈現出力量多極化、文明多元化,可能出現天下三分甚后至多分的情況。按照目前的情況分析,有可能出現三大經濟圈,或三大共同體,一是歐洲,一是北美,一是東亞。形成內部經濟結構完整、實現自由貿易,統一貨幣,安全合作的三大圈。
5、中國無意爭當替代美國的新盟主
袁鵬說,習近平主席提出“新型大國關系”,這種新思路,體現了新一代領導人對中美關系的一個系統性的戰略思維。
王湘穗說,中國戰略目標,不是要取代美國去引領世界,去推廣“中國體系”、開啟“中國時刻、中國周期”。而應該利用美式全球化的余熱、美國周期世界總體穩定的環境,開辟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通過加強周邊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落實共同體戰略,鞏固亞太圈-亞歐大陸圈,形成能夠與歐元區、美元區比肩的大經濟區。三分天下,中國得一而領之足矣。
王湘穗說,在天下三分、多分時期,誰想一統天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就如同被放在火上烤。在全球化退潮期,誰當弄潮兒,往往就會裸泳。而今的中國正在順大勢而為,積極推多極化,無意去爭當替代美國的世界新盟主。 (作者: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