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棱鏡門”消息傳出以后,在世界范圍內都產出了巨大的反響。歐盟成員國的政府及其公眾都做出了巨大的反應。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高級研究員黃智生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的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在考慮如何在這種新的網絡環境下更好地保護國家的利益和公眾的信息安全。如德國和法國政府進行了雙邊會談,討論如何使得歐洲的電子郵件的傳輸網絡能夠繞過美國的網絡服務器。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提議在歐盟內部建立一個獨立的“安全通信網絡”,以弱化美國“制網權”。歐洲輿論認為,默克爾的此項提議足以說明“棱鏡門”對歐洲的影響之深,美歐之間的戰略互信已因此而“嚴重受損”。據悉,歐盟目前也正在起草一份更為嚴格的數據安全保護法令。
黃智生說,協助起草這份法令的荷蘭民主66黨的歐洲議會議員菲爾德認為“棱鏡門”完全違反了歐盟法律。“他們通常更愿意遵守美國法律,而不是歐盟法律。這樣一來美國法律常常優先于歐盟的法律,即使是在歐盟境內也是這樣。到目前為止,歐盟委員會在如何解決這個管轄權的問題上及其保護歐盟公民的權利上還做得非常少。”
但盡管歐盟已在起草更為嚴格的數據安全保護法令,以更好地保障網絡安全。但是,在“棱鏡門”事件發生后,歐盟目前并沒有實施一些實質性的安全新措施。一來,這將是一個涉及法律,倫理,地緣政治,網絡技術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的過程,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得到實施。另外,正如歐洲大學學院研究員馬迪亞斯—韋爾默朗所說:“眾所周知,歐盟的立法周期十分漫長,向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法規正式實行不太可能。”“于是,一些大型網絡公司便開始考慮引進更高安全程度的網絡信息加密技術,以增加網絡信息在傳輸過程中被截取并解密的難度。同時,它們還在一個數據中心的內部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進行加密處理,以避免被植入的監聽程序所獲取。所有這一切措施都有助于網絡信息安全的保護。”黃智生向接著介紹道。
如今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一方面我們要注意加強私人信息的保護,以免這些信息被某些組織和個人所濫用。同時,也要鼓勵信息公開和共享,為智慧城市的各類智能化服務提供必要的數據基礎。黃智生向記者介紹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應對這個大數據時代的需求,“從2012年就開始就極力推進的‘阿姆斯特丹開放數據’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公開了許多政府數據,涵蓋了行政管理,環境,教育,醫療,交通,治安等12個方面的143個主題的362個數據。這些數據包括政府部門的各種收入和支出的賬目,行政部門的各種批復與許可證信息,全市的住宅信息(擁有者,建筑面積,建筑年代等)等等。在此大數據的基礎上所開發的一系列服務工程,使得阿姆斯特丹在智慧城市技術方面居于世界一流的水平。”(記者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