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時代》周報網站7月23日文章]題:疑慮重重的巨人
預測早已成為信念:中國將在2l世紀留下自己的烙印。歐洲人和美國人在使自己適應重心向太平洋轉移。去年奧巴馬總統調整了美國的外交政策,使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亞洲。
但這對一個既充滿自信又疑慮重重地登上世界政治舞臺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么?德國特里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迪爾克·施密特和塞巴斯蒂安·海爾曼的研究報告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
這也許是最重要的論斷:不能用冷戰的思維來理解中國的崛起,中國也不是蘇聯。與蘇聯不同,在中國“沒有權力無比的中心”在決定政策。中國的對外經濟非常典型,有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決定其政策——除了中央政府之外還有各省和大型國企。
事實上,中國要比西方人得到的初步印象復雜得多。中國在有力地擴充軍備,但它(目前還)不謀求成為全球大國。中國過于敏感地關注人們是否尊重它,但如果中國應該承擔責任,它又會逃避。
北京的事務優先順序是清楚的。施密特和海爾曼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維護國內穩定和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保障領土完整(臺灣和西藏),確保經濟發展”,對北京政權來說,這一切要比致力于展示自己是有責任心和愿意合作的大國更為重要。
中國仍然在忙于處理自己的事情。但它有時以毋寧說是不靈活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力量。這已經促使某些亞洲鄰國重新尋求老霸權國家美國的保護。
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雙邊關系對21世紀前半期產生的影響將大于其他任何雙邊關系。施密特和海爾曼在研究報告中寫道,在經濟和貨幣方面,兩國間早已存在“共生的相互依賴”。而在政治上,穩固的超級大國和正在崛起的地區大國之間存在爭斗。美國政府試圖“管理”中國的崛起,而中國則擔心美國的包圍戰略。
但如果中國消除其管理危機,如果中國繼續使其經濟快速增長,如果中國啟動早該進行的政治改革,那么對某些新興工業國家來說,中國模式仍將是一種有吸引力的選擇。施密特和海爾曼說得對,對歐洲人和美國人來說沒有理由“沾沾自喜”。他們很快就將擺脫不掉中國這個挑戰。 (馬蒂亞斯·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