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冷寒冬”里廣西山區小學生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愛心人士紛紛捐資捐物。然而,就在大家傳遞感動、聚沙成塔時,一直聲稱沒有物資來源的當地有關部門卻拒絕愛心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還有人甚至抱怨愛心人士電話太多,不懂得如何處理這突如其來的“驚喜”。(見1月20日《今日早報》)
兩三個孩子擠在一床涼席上相互取暖,穿著涼鞋滿操場嬉鬧,在寒風中學習生活……說實話,媒體報道的這一幕,確實夠丟人的。當地有關部門覺得沒面子,也是情理之中。
要面子不要緊,某種意義上,要面子說明有上進心。值得探討的是如何要面子。如果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是孩子們吃得飽、穿得暖,在明亮溫暖的教室里接受教育,豈非最大的面子?既然出現了媒體報道的這幕“寒相”,那就應該想方設法盡快解決問題。
據稱,隨著媒體的報道,吉林、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的愛心人士紛紛捐資捐物,不僅101個孩子的鋪蓋問題馬上解決,他們的衣物、鞋子等也在源源不斷地匯入學校。對這些,當地本該說一聲感謝。可現在,有關部門卻要拒絕捐助,實在反常。
有人說,這拒絕是一種典型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這可能低估了當地的智慧。有關方面哪里是不要“里子”?相反,他們這么做就是為了“里子”而來,只不過對“里子”的理解不同。
在權力語境里,“里子”就是“帽子”。在一些地方官員看來,決定“帽子”的不是百姓,而是上級,因此最怕的不是百姓怎么看,而是上級怎么說。換句話說,他們要的不是百姓的“里子”,而是自己的“里子”。當地之所以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此“帽子”關乎彼“帽子”。他們擔心,隨著影響的擴大,會引起上級的關注,會因為民生工作不力被問責,從而影響到政績、危及仕途。
真要面子,真有本事,就別讓孩子們冬天里穿涼鞋。現在,既然問題已經曝光了,那就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以最快的速度把溫暖帶給孩子——這才是挽回面子的正道。死要自己的面子卻讓孩子們活受罪,未免太過荒唐!(李法明/圖 喬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