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已建成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上線試運行。該信息系統具備數據實時更新和動態維護功能,通過社會各用證部門和單位聯網核查,實現所有丟失、被盜居民身份證即時失效,無法在社會上繼續使用。
按理說,居民身份證丟失或被盜后,就是“廢卡”一張,別人既不能依此證明身份,也辦不成什么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由于使用環節存在著無意或有意的疏忽,公眾丟失甚至掛失之后的身份證仍然可以發揮“余熱”,存在被他人冒用的風險,如電信詐騙分子借此開辦銀行卡、手機卡,從事詐騙活動。
基于不正常的現象,身份證買賣成行成市。據專家推算,我國每年丟失、被盜的二代身份證可達數百萬張。其中,有多少流入地下市場不得而知,但黑市為犯罪分子開了方便之門,是不爭的事實。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上線之后,若得到社會各用證部門、單位以及公眾的密切配合,實現“掛失即失效”,便可免去公眾的后顧之憂。基于互聯網之上的技術創新,為居民身份證丟失、被盜這個“老大難”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居民身份證丟失、被盜之后暗藏的風險,很大程度上是人證分離問題。實現人證合一,一方面要靠自覺。如,社會各用證部門或單位要與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聯網,織密網眼,不給冒用、盜用他人身份證者以可乘之機;公民個人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證,不要隨便轉借他人,不慎丟失之后要及時掛失。另一方面要靠技術創新,堵住管理漏洞。如,在身份證中登記指紋信息就是一種建立在現代防偽技術之上的創新,只要用證部門和單位配備相關設備,并嚴格按程序辦事,冒用盜用他人身份證就“舉步維艱”。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日益普及,網上辦事需求量呈井噴之勢,居民身份證網上使用、管理問題隨之凸顯。在現實操作中,用證部門或單位可以做到即時認證,但在網上辦理相關業務時,卻只能提供圖片、視頻及號碼,不能進行“實名+實人+實證”認證,難以保障實名認證、人證合一,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亟須技術創新予以解決。
讓居民身份管理早日告別粗放狀態,靠制度更靠技術創新。
(摘編自10月10日《廣州日報》,原題為《居民身份證管理倚重技術創新》)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1日 05 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