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藝術圈被這條公號文章刷屏,《農婦200元一幅作品PK周春芽RMB500萬+大作,引激烈爭論!當代藝術又被打臉?》。農婦(下左)指的是青島平度市萬家鎮馬二丘村的村民王珍風,“只有小學二年級學歷,在2015年1月之前,她從未拿過畫筆!薄爱嬆苜u錢真好”;周春芽(下右)則是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曾在德國進修、在許多美術館舉辦展覽,作品價格動輒百萬以上的著名油畫家。
在表面上的相似之下巨大的差異:一個剛畫了一年畫的農民,一個畫了三十多年的專業畫家;還有價格上的不同,一個賣200元,一個賣200萬,差距就是1萬倍。我還可以羅列更多的差別,作者不同:一個是業余畫家一個是專業畫家;畫材不同,一個用廉價材料,一個用更貴的專業顏料、畫框等;買家不同:一個的買家是網民,一個的買家是各種富豪、收藏家、美術館;還有他們自己對作品創作的文化理由不同,各種人評論的角度不同。
這則熱帖讓我想到了2010年左右紅起來的草根紅人羅玉鳳、芙蓉姐姐和主流影視明星的對比,想到了2014年因為詩歌《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而出名的湖北省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的詩人余秀華引起的爭議。
這是在社交媒體時代才會出現的現象:一些地域、身份、教育背景、經濟背景極端不同的人在社交媒體的“跨時空”拉近對比、聚焦傳播的情況下成為一時的熱點話題。反映出來的是新世紀的媒體環境和社會環境下某種新的獵奇文化現象,也透露出“草根”對于原來主流文化和權力秩序的沖擊、懷疑。
我想人們好奇的是:類似主題的繪畫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價格差異?
這首先當然是一種經濟現象,從經濟學角度可以說這是資源的稀缺性引起的,類似王珍風這樣的農民“素人藝術家”理論上有好幾億人,他們如果都畫畫,可以提供太多的“藝術品”,彼此之間的競爭也會極為激烈,所以購買者用幾百元就能買到他們的作品。而經過專業學習、長期在畫廊、美術館展覽經受專業圈評估的藝術家在中國可能只有十幾萬,而層層篩選以后獲得藝術市場認可、成為所謂“一線藝術家”——類似于娛樂業的“影視歌巨星”的地位——的藝術家可能只有十幾位,他們的產出相對稀少,為了獲取這些作品需要付出更高的價格。
其次,這兩種繪畫在“文化價值”上是否真有某種差異?所謂“文化價值”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個人的價值觀念的不同很普遍,“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一個人可能認為王珍風的畫要比周春芽的畫更好,這是他的觀點、信念,與其他人的觀點、信念并無高下之分。另一方面,社會中眾多人匯集在一起,就有所謂群體的“共識”,可能現在多數畫家、批評家、收藏家認為周春芽的繪畫更具有文化價值或者文化意義,他們的“周春芽共識”在社會上的影響更大,也就成為更為主流的觀念,獲得傳媒系統、教育系統、美術館系統的傳播擴大,把這種優勢不斷保持下去,而現在支持王珍風作品的文化價值更重要的人可能數量稀少,后續也沒有擴大傳播出去。
大多數在世獲得高度評價的藝術家的作品更容易得到收藏、傳承、點評、進入教科書等經濟和文化體系的支持。僅有極少數人,比如凡·高,因為后世文化觀念的變化、個人經歷得到美國大眾出版、影視媒體的傳播等原因,而成為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之一,之后市場價格也出現躍升,傳奇性的經歷和高昂的價格互相作用、疊加傳播。
近年來中國社交媒體上此類“對比事例”的增多可以說是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也許預示著文化觀念的某種演變正在到來,盡管主流文化體系還在發揮作用,但是互聯網、社交媒體帶來了生產工具組合、新的市場關系和媒體傳播關系,偏遠村莊的“草根”也可以輕易取得繪畫材料開始涂抹——而在從前,只有大中城市才有油畫畫材店,才有所謂繪畫班和彼此交流的圈子和欣賞者,而現在人們可以更低成本、方便的介入獲得相應的材料和資源,或者擁有“第二職業”、“第二身份”,他們和圍觀者、支持者開始侵蝕、質疑從前的主流文化體系內人——他們往往也是原來政治經濟體系中較有優勢的一方——才能獲得的那些毋庸置疑的專業權力、便利和種種“文化正當性”。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