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接訪人員與訪民的合影照片近日在網上披露后,引發關注。照片顯示,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派往長沙接訪的兩名工作人員,在與患有癌癥的訪民段新德合影時,面帶笑容,并分別擺出“勝利”手勢,其手勢被網友懷疑為慶祝“接訪順利”。
接訪者滿臉勝利完成任務的喜悅,上訪者則一臉愁容,如此反差強烈的照片,讓人不得不思考,對待群眾上訪,怎樣的結果才稱得上“勝利”和成功?
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訴求由于種種原因得不到解決,向信訪部門反映,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由于上訪行為涉及社會穩定與公眾輿論,各級政府如何管理、考核信訪工作也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課題。而一些從主觀的善良愿望出發的舉措,由于形勢的發展和思考的不夠周密,有的甚至偏離了制定政策的初衷,產生了錯誤導向和負面影響。
信訪排名、通報制度起初是為了建立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對信訪工作中的失職、瀆職行為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自2005年開始,各地都采取了非正常上訪的排名制度,并在一定范圍內予以通報。各級政府也將信訪工作績效納入公務員考核體系。近年來,從國家信訪局到各地方政府,對“非正常上訪”人次數進行排名通報逐步成為一項慣例。在各級黨政部門,尤其是在縣級及縣級以下的基層,排名先后成為對黨政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很多地方甚至實行“一票否決制”。在排名、考核的壓力下,部分地方的黨政機構為實現“控訪”“截訪”不擇手段,各種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也不時見諸報端。而一些訪民摸透了地方政府害怕進京上訪、越級上訪的心理,頻頻越級上訪,導致許多地方信訪部門疲于應付。
考核制度的背后實際上是一種激勵機制和價值取向。如果信訪考核強調控制非上訪人數與次數,就可能把信訪工作的追求引向盡力攔訪與截訪,而是不是真的解決上訪者的訴求。這樣的接訪看似成功,實際上導致了政府形象受損、不穩定不和諧因素增加的多輸局面。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目睹了“成功截訪”照片后,更加深了對取消信訪排名、通報這一重大改革的理解與認同,人們期待這一舉措的落實與完善,能讓信訪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回歸理性與科學,并以此為契機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讓更多的矛盾、糾紛終結于合情合理的調節、公正正義的審判。(尹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