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吃水要過籮,紅薯當白饃,光棍排成隊,冬天不穿鞋"這是對舊時裴寨的真實寫照,2005年6月,為徹底改變裴寨村民的生活環境,裴春亮自己出資3000萬元和鄉親們挖平黃山、不占一分耕地建設裴寨新村。2018年9月13日,兩岸記者走進裴寨社區,對"全國道德模范"裴春亮進行了專訪。
走進裴寨社區,正下著小雨,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體絡繹不絕。初見裴春亮,他在自己的家門前推銷著村里自產的海綿磚。裴春亮一邊演示還一邊說道:"你們看一眼,我就拿水管弄了一下,直接就能滲下去,我們這里有原材料,能把村里的資源都用起來。"
記者:我剛才看到錦鯉魚池,你們現在發展這個項目是不是請了專門的專家來做?
裴春亮:這里的村民都沒見過,一說一條魚能賣幾千塊上萬元,都感到不可思議。我們當地的黨員干部到山西、山東學習,把技術員請到村里,現在基本上已經學會了。你看,包括水質都要求非常嚴,要有專門過濾的水來養。
記者:您既是企業老板又是村里的書記,可不可以介紹下您的生活,每天工作量是怎么分配的?
裴春亮:如果我把精力放到企業那里,我們村發展不到今天,如果我把精力放到村里面,還擔心企業里面方方面面有閃失,但從總體上說,村里的事能占我三分之一的時間。你看,作為一個干企業的也好,在村里面當書記的也好,我在不停的轉換我的角色,在路途中我要不停的靜下心思考,在村里的處理事的工作風格絕對不能和企業里的一樣,就這樣過了十幾年。
記者:您可以談談鄉村變化嗎?
裴春亮:在中國,只要你勤奮沒有掙不到錢的地方。我1970年生人,1990年時我們小山村的變壓器十千伏安,整個裴寨村共用,現在我們村一臺500千伏安的、兩臺200千伏安的變壓器,這就是鄉村的變化,這樣的高速發展,目前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像中國一樣能展現出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
記者:近幾年您投入鄉村1.83億,那么您是如何處理企業再生產和村里的資金分配的?
裴春亮:投入1.83億只是我的一部分,我現在發展的有化工、水力發電、旅游、金融、水泥產業,近兩年的產值都在四十七八個億,10多年拿出1.83個億也不多。離這里60公里,從2016年,我又建了新社區,到2019年讓他們全部入住。為什么這樣,因為小時候窮,村里的人照顧我,我萬萬沒想到,我干這些事會得到這么多人的支持,我當時只是懷著報恩的心情,給家鄉干點實事,從報恩到責任的轉換是又拿出的8000萬元。我從小是個村里面剃頭的,剃個頭三毛錢,我在磚瓦窯打過工,拉過磚塊,一個月給我開30塊錢,我干了兩個月給我開了40塊錢,獲得這么多的榮譽,總覺得要為社會做點事,當國歌一奏響,我渾身都充滿著力量。
記者:可以談談您投資的金融嗎?
裴春亮:珠江村鎮銀行,目前在村鎮銀行全國排在第一。一個農民干這個,是因為以前農民貸款比較難,現在要真正辦一個農民田間地頭的村鎮銀行,目前只要貸款不超過5萬塊的,8個小時內放款,我們不怕小額貸款單子多,就要接地氣用心服務。
裴春亮:我們之前接待港澳臺的同胞,發現他們都在低頭看手機,還以為怕講得不好,后來一問才知道,這里的WIFI太好了,太行山的一個小山村,都已經通了4G,將來還準備上5G,這就是中國的農村。
記者:現在村子已經發展很好了,下一步什么打算?
裴春亮:萬里長征第一步,其實和國外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整個裴寨村的未來,我們一直在摸索,一直在不斷的突破。未來發展觀光旅游,今年上半年已經突破4萬,當然,高科技產業也是考慮的對象,我們正在認真研究。(田凱中)
兩岸記者團對裴寨社區進行了考察。
[責任編輯:王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