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節,太行山深處,處處是豐收的金黃色。
9月10日到16日,由省臺辦組織的“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走進太行聯合采訪活動順利舉行。一周的時間內,2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記者,深入到濟源、焦作、新鄉、安陽等地的一個個鄉村中,實地探訪太行老區在改革開放中發生的巨變,他們用文字、圖片、視頻全方位展現了太行人在鄉村振興中的鮮活故事和時代風貌。
鄉村舊貌換新顏
一路行,一路看,看不完的驚喜。
坐落于孟州市西虢鎮的莫溝村,引起了采訪團成員的極大興趣。
古色古香的村莊里,人來人往,背著長槍短炮的攝影發燒友隨處可見。文化廣場上,老年藝術團唱的正歡;村民開辦的淘寶店里,各種山貨應有盡有;窯洞圖書館里,數萬本圖書琳瑯滿目;新落成的窯洞賓館里,參觀的客人一撥接著一撥;公交車、自來水、天然氣都通到了村里,早早地實現了wifi全覆蓋。
“三年前,莫溝村還是個要被拆掉的空心村”,莫溝村黨支部書記萬紅舉說,2015年開始,孟州市抓住創建美麗鄉村的契機,啟動了“老家莫溝”項目。3年時間,莫溝村實現了從“死”到“生”的蝶變,成為全省響當當的一張 “名片”。
與莫溝一樣,3年前,溫縣陳家溝村雖然戴著“太極拳發源地”的桂冠,但跟附近村莊并無兩樣。
溫縣先后實施了老村改造和傳統村落保護等項目。眼下,村里青石鋪路,管網入地,房屋統一修舊如舊,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公廁、環村公路全部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外出教拳的人紛紛回歸,家庭拳館雨后春筍般涌現。
“這是我第一次深入到河南的鄉村采訪,越看越興奮”,臺灣《聯合報》的王玉燕說,這些鄉村各有特色,現代氣息十足又生機勃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農民致富有人帶
一路采,一路訪,聽不完的致富故事。
在濟源市柏木洼村,63歲的侯三元站在制種基地里,一臉豐收的喜悅。這位醉心蔬菜制種的農民企業家,40年如一日奮戰在制種一線,帶領他的綠茵種苗發展成為年產各類蔬菜種子1200噸、涵蓋30余類、400多個品種的企業。
“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使小如芝麻的蔬菜種子長成了富民大產業。眼下,濟源市蔬菜制種面積發展到3.2萬畝,年產值1.98億元,成為全國最大十字花科蔬菜制種基地、全國最大洋蔥雜交種植生產基地,直接帶動4000多戶農民增收,每畝平均收益超過4000元。
在輝縣裴寨村,村民們都說,今天的好日子與村黨總支書記裴春亮分不開。2005年,裴春亮出資3000余萬為村民建新房,極大改善了居住條件。隨后,他又帶領群眾修水庫、建景區、發展跨境電商,還集中附近村莊建成了裴寨社區,讓一個省級貧困村變成了全國文明的“明星村”。
CCTV4《海峽兩岸》欄目制片人高輝說,鄉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最重要。他們不僅需要干勁、能力,還要有奉獻精神,愿意帶動大家一起干。河南鄉村里涌現出的致富帶頭人令人欽佩。
鄉村振興要有精氣神
一路思,一路想,領悟不完的中原文化。
在輝縣郭亮村,村民40年前用鋼釬鐵錘鑿出的絕壁公路令人驚嘆;在王屋山下的愚公村,村民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開山修路搞建設,家家戶戶吃上“旅游飯”;在林州紅旗渠畔的廟荒村,村民在紅旗渠精神的感召下,艱苦創業,把最窮的村變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要有精神做支撐,貧困地區不僅需要資金和項目,也需要知識扶貧、智力扶貧,提升文化軟實力”,臺灣東森新聞云記者陳政錄說。
在這方面,一些文化單位積極進行著探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大河書局,從2008年開始參與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項目,將4000多萬冊圖書,1000多萬張光碟,送進全省的4.6萬多個農家書屋,為廣大農民送去了精神食糧。
眼下,大河書局正積極開展將農家書屋升級為村文化服務站的工作,進一步豐富農家書屋的服務內容。2017年,大河書局先后在平頂山、漯河等地試點建設新型農家書屋,今年又率先完成了1976個貧困村的數字農家書屋建設工作,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精神動力。
“采訪活動中,來自臺灣的聯合報、中天電視臺、東森新聞云、臺灣好報、農民時報等媒體記者,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大陸媒體記者一起,在太行深處田間地頭的奔波中,感受到了中原大地鄉村振興的鏗鏘腳步,傳遞出了中原好聲音,令人鼓舞和振奮!笔∨_辦相關負責人說。(尚杰)
[責任編輯:王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