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工作人員在八達嶺長城腳下安置PM2.5空氣質量監測系統。記者 王東亮 趙中鵬
天高云淡,秋陽燦爛。八達嶺長城游客摩肩接踵。
上午9時,長城全周電影院旁,一個六七平方米見方的白色小房子內,三四個人正在緊張忙碌著。
“內外位置定好沒?”
“物料準備齊了嗎?”
“電源接口夠不夠?”
現場張羅的,是市環保監測中心的工程師小馬。今天,他和同事要為這里增添一套設備。“以后,這個北京奧運會前建成的空氣質量監測子站,將具備PM2.5實時監測的功能。”小馬告訴記者。
正說著,一名工人背著一臺1.6米高、通體藍色的L形機器走了過來。
“頭頂”一個抽氣管,“腳底”一小塊液晶屏,前后幾個電源和數據線接口。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PM2.5監測儀?
“沒錯,就是它!”市環保監測中心的另一位工程師魏強,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隨手從紙箱里掏出一個蘑菇狀的空氣采樣頭。
“這個‘小蘑菇’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采樣頭,它的作用是把直徑大于10微米的顆粒篩選過濾掉,這樣,向下流動的空氣就只含有直徑10微米以下的顆粒了。”魏強說,為了讓空氣順利進入監測儀的微量震蕩天平,監測儀還專門配有氣泵,以恒定流量抽氣。
“這是細顆粒物采樣頭,”像變戲法一樣,魏強從包裝袋里掏出一個十字形的金屬管子,“它接在PM10采樣頭的下面,專門過濾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他拔下監測儀抽氣管頂端的紅色密封帽,做了個向下的手勢。“通過抽氣管進入微量震蕩天平里的空氣,攜帶的就只有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