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年前860米的赤峰路一條街,最初產值10億元,到如今擁有設計企業1700家,從業人數超過3萬的創意集群帶,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已逐步打造成為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高地。記者日前獲悉,2011年該區域總產出預計突破180億元,超過五角場商圈,2015年將達300億元。
如何將高校學科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環同濟的成長堪稱模板。20多年前,同濟大學畢業生在學校周邊安營扎寨,起初被認為是一群學生的“小打小鬧”。然而,短短幾年,經過楊浦區廠房置換、舊區改造等多種方式的“騰籠換鳥”,如今已擴容為上海市首批示范創意產業聚集區。地域范圍更是由當年的“一條街”,演變成以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為核心,包括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連路圍合的產業帶。
由于區內起初集聚企業大多由同濟師生創立,故被稱為 “同家軍”。因派工程顧問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員,公司負責人說,這個地方思想活躍,各種新項目集聚,進而形成資源和人才的集聚,從而衍生出產業發展的良性鏈條。據了解,目前國內中小城鎮規劃、大型景觀設計,近一半源自這里。
自主創業,自然集聚曾是“環同濟”最大特點,但這正在改變。
去年,同濟大學聯手楊浦區,成立環同濟設計創意集聚區開發建設公司,推進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楊浦區科委負責人表示,近兩年,園區內個別企業有轉移到市中心地段的想法,因而“環同濟”的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以留住和吸引更多企業。
公司成立后第一個大動作,是將原上海巴士一汽停車場打造成環同濟核心項目“國際設計一場”,首期工程同濟大學設計創意產業辦公樓去年4月竣工,二期工程將原機械修配車間改造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大樓,將于今年7月竣工。公司副總經理奚榮慶表示,未來入駐這里的企業將經過精挑細選,能夠引領園區發展的特色產業和知名企業。
記者在現場看到,三期工程工地已圍好護欄,近日將破土動工。據了解,三期工程將著力打造一座學科鏈與產業鏈緊密對接的國際設計創意中心,涵蓋設計教室、教研中心﹑創意實踐中心、設計博物館﹑展覽廳廊﹑上海市國際設計大師培訓中心﹑國際設計組織和機構辦公樓和代表處,以及設計創意的技術經濟﹑法律產權和都市生活支撐等多項功能。
“環同濟”發展一直面臨著產業不平衡的問題,區內重點產業為現代設計、節能環保、工程咨詢等,其中現代設計產業居于龍頭地位,而在文化傳媒設計、工業設計、時尚消費設計等領域幾乎是空白。“不足和空白說明我們還有很大潛力”,奚榮慶說,“十二五”期間確定產值翻一番的目標,就是因為找到了城市建筑規劃設計之外,推動園區發展的第二臺發動機。
經濟圈內國際性企業缺乏,本土企業承接的國際性業務偏少,也一直困擾著園區發展。去年,中意兩國國家級設計創新研發中心和服務平臺 “中意設計創新中心”落戶園區。楊浦區科委負責人表示,該中心集設計教育、研發孵化、國際交流、活動展覽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將吸引中意兩國50多家建筑、城市設計、工業設計、時尚、數字媒體等企業入駐并形成產業集群,推動“環同濟”提升能級。(記者 劉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