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背后,一個“新經濟體”的輪廓正逐漸清晰
“世界工廠”珠三角正經歷一場巨大的產業轉型升級試驗。人們期待著一種“內外兼修、自主創新和低碳環保”的“新經濟體”能從這里誕生!斑@個經濟體的外部形態應該是一個‘微笑曲線’,嘴角上掛著掌控全球制造業制高點的自信!庇腥嗣枋稣f。
“新經濟體”雛形
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濫觴的背后,一個“新經濟體”的輪廓正被反復勾勒。
佛山市市委書記陳云賢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概括說,佛山正依稀呈現五種令人滿意的轉型路徑:一是雙轉移、“騰籠換鳥”的路徑;二是招進大項目、形成產業結構優化的新興產業集群的路徑;三是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的路徑;四是借助金融手段促進產業高地發展的路徑;五是“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國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路徑。
官方資料顯示,“騰籠換鳥”后的佛山正在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南海區的羅村,大量的陶瓷產業轉移后,引進30多家LED(半導體照明)企業,形成了燈飾會展業;臺灣的奇美、國內的一汽大眾以及液晶電視的第三代等高端制造業的代表項目也進駐佛山;目前落戶佛山的世界500強企業超過47家,項目投資超過87個;國內的500強企業超過99家,項目超過167個。
過去幾年,佛山一直是珠三角經濟的領跑者。2009年佛山GDP增長13.5%,人均GDP也率先突破了1.15萬美元。在陳云賢看來,“佛山未來要繼續領跑珠三角,就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9月28日,《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給珠三角各市!兑巹潯氛J為,廣東目前已具備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但與真正的“現代產業體系”尚存距離!兑巹潯诽岢觥耙耘嘤龔V東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實現“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廣東服務”轉型。
但廣東省的學者們更傾向于用一種形象語言描述珠三角“新經濟體”的特征:“多培育幾個深圳華為、中興這樣的民營跨國公司!
1987年末,貴州人任正非在深圳蛇口的民房里創立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08年,憑借1737條國際專利,華為公司成為全球專利權排名第一的公司;2009年,華為的合同銷售額超過了300億美元,財務結算的營收也超過了2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供應商,直逼全球第一寶座。與此同時,與華為同在深圳的中興通訊公司,也在2009年成為全球第五大電信設備商。
華為和中興的成功,讓珠三角乃至中國真正擁有了全球一流的跨國公司。某種意義上足以為珠三角的深度轉型、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提供精神動力。畢竟,這兩家公司算是當前珠三角產業升級最得意的代表作。
此外,以新能源汽車引來全球廣泛關注目光的比亞迪,以及“現今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騰訊,都成為人們勾勒珠三角新經濟體印象特征不可或缺的元素。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曾指出,擁有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區域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競爭力!耙酝袊Q身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大都是石油、銀行這類資源型壟斷性行業,說明不了問題;如果中國的高端制造業也能跨入世界500強行列,則是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