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10時,在原信息產業部所在地北京西長安街和萬壽路兩個辦公地點,歷經10年的信息產業部牌匾悄然撤下,同時更換為工業和信息化部。
“雖然遲遲沒有掛牌,但是內部機構調整、辦公地址選擇等準備工作一直緊鑼密鼓。近期的抗震救災和生產恢復中,已經承擔起相關職能。”原信息產業部工作人員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整合了多個部門,職能、機構、編制制定難度較大,甚至連辦公地點的選擇都一度備受困擾。
記者了解到,目前“三定”方案已經獲批,司局級數量設置為24個,7月初將在所涉機構的全國電視電話會上公布。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表示,“三定”方案一旦明確就要職責到位,并著手制訂下半年工作要點。
時值周日,原信息產業部多位人員都趕到辦公地點,用相機記錄了牌匾更替的一瞬。他們認為,經歷1998年郵電部、電子工業部融合,10年來完成多輪改革使命,如今站在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關口,感覺任重道遠。
的確,處于工業化中期,又面臨信息化發展機遇,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著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使命。
只有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才能走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掛牌運行,能否解決近年我國工業管理體制分散的現狀,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各自所屬行業擁有制定政策法規、標準、規劃等職能,而現代工業交叉融合趨勢加強。未來如何統一和協調管理職能,社會各界對掛牌運行后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給予眾多期待。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新網站(www.miit.gov.cn)昨天也正式上線,取代了原信產部的網站(www.mii.gov.cn)。
今年3月15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其中動作最大的一塊是組建工信部:將國家發改委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工委的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信辦的職責,整合劃入該部。并不再保留信產部、國防科工委及國信辦等機構。
盡管剛剛掛牌,過去的幾個月里,無論是政務公開還是針對市場熱點的反饋,無論是整治垃圾短信還是處理“響一聲”電話,工信部都表現出相當高的工作效率與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