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購物團將消費之火一路燒到歐洲,平均每筆200英鎊的消費,勢要抓住歐洲奢侈品最后的尾巴。資料圖
中新網8月9日電 (金融頻道 孟欣) 2012年的英國奧運會并沒有像2008年中國奧運會那樣,對于經濟給予強大的提振。雖然英國采取了多項措施提振經濟,希望通過奧運熱潮帶動英國經濟的好轉,但英國人絲毫不買賬。不過中國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非常夠義氣的,中國購物團將消費之火一路燒到歐洲,平均每筆200英鎊的消費,勢要抓住歐洲奢侈品最后的尾巴。
奧運遭本土居民冷落 中國消費者救駕奧運經濟
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不管到了哪個國家都備受“認可”。隨著英國奧運會的旅游熱潮,中國購物團又將購物的熱火一路燒到英國,與那些認為“奧運會與我無關的”英國本土人相比,中國消費者的闊綽出手可謂“給力”。
當地時間8月2日,英國政府公布了奧運第一周的旅游收入,全球游客在倫敦共花費4.45億英鎊。其中中國游客出手最為闊綽——平均每筆消費高達203.04英鎊(約人民幣2030元),比排名第二的阿聯酋高出10%。倫敦街頭到處可見“我們免稅”等中文字樣,整個倫敦都張開熱情的臂膀,對錢包鼓鼓的中國游客十分熱情。
英國旅游局負責中國事務的劉慧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游客對奢侈品的“狂愛”讓英國人震驚。“去年圣誕節的打折季,中國人的購買力讓英國人望而興嘆,英國媒體甚至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叫做‘北京鎊’,也就是中國人所花的英鎊。”
據John Lewis一位發言人稱,中國游客在其旗艦店的消費額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8%。有些品牌甚至專門雇傭普通話售貨員,以滿足奧運期間中國游客的需要。
而與之相較,由英國廣播電臺的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59%的英國人認為“奧運會與我無關”。甚至有400萬英國人選擇在奧運期間出國旅行,僅倫敦地區這一數字就達到近80萬。而英國首相卡梅倫早先表示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在未來4年給英國經濟帶來130億英鎊的增收。”恐怕需要更多的外來戶完成。
瘋狂歐洲消費 抓住奢侈品低價最后的尾巴
說到中國消費者的歐洲火熱消費,就不得不提到中國消費者對于歐洲奢侈品的鐘愛。而消費者去歐洲購買奢侈品,往往因為長期存在的關稅緣故,同一款奢侈品在海外的價格比在內地的價格一般要便宜40%。
中國內地的奢侈品與海外地區存在巨大價差由來已久,這使很多中國人選擇在海外購買奢侈品。貝恩咨詢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中,約六成為境外(包括港澳)消費。據境外旅游購物服務公司環球藍聯(Global Blue)統計,中國人每到歐洲、新加坡這樣的地方進行一次出境購物游,都要花掉差不多1.1萬歐元。
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國際知名品牌普拉達發言人表示,“如果歐元持續疲軟,那么為了減少與中國的價差,我們可能會考慮將產品在歐洲的價格提高最多10%,當然我們不會提高在中國內地的價格。”此舉對于廣大的奢侈品迷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岌岌可危的消息,趕在售價提升之前盡量掃貨成為了歐洲之旅必備的一戰。
一位剛從英國歸來的游客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講述其在英國購物經歷時表示,在大型購物商場的門口都會有等待的中國顧客在想自己的同胞“借”護照:由于國際奢侈品對于購買數量的限制,所以需要“借”用其他人的名額來購買奢侈品產品,并以低于差價的價錢付給對方作為酬勞,此舉足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于奢侈品牌的熱衷程度。
如普拉達發言所傳達的信息,奢飾品的漲價機制也是跟隨市場機制,循序漸進的。歐洲奢飾品10%的上漲幅度,尚可以有利可圖。一位國際代購達人林先生表示,目前中國與歐洲的奢侈品價差一般都在40%左右,所以會盡量選擇在歐洲購買,在歐洲經濟刺激的大前提下,在國外購買更有優勢。但隨著國外奢侈品價格的上漲,必定會壓縮價差,只有當這種價差縮小至10%左右,也就是剛剛能彌補代購的成本的時候,更多的人才會選擇在國內購買。
人民幣貶值預期漸濃 國外購買感覺資產“沒縮水”
連日來的人民幣貶值和貶值預期也成為了消費者愿意出國購物的原因之一。隨著近來幾個月經濟形勢的走弱,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不斷減少,人民幣繼續遭受貶值壓力。
隨著銀行利率的不斷下調和理財市場的不景氣,部分消費者表示,與其讓資產縮水,不如買一些不容易貶值的東西,而國外旅行和購物就成了相對不錯的選擇。國際代購林先生也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也對消費者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畢竟在外國購物基本采用刷卡來支付,不會覺得資產縮水的太過厲害。
除了購買奢侈品外,部分家底較為殷實的商家也紛紛把部分人民幣資產轉換成美元資產,由于感覺到我國經濟目前相比從前不確定性加大,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持有部分美元資產又重新成為了資產的新配置方案。
“過去習慣的人民幣穩步升值或者小幅盤整的投資理念可能需要被修正!毙录悠氯A僑銀行經濟學家謝棟銘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如此分析。他認為,“總體來看,此次人民幣弱勢持續的時間可能會超過以往,過去幾個月的不正常走勢也可能漸漸成為下半年的常態!(中新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