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2日公布了今年1月份債券托管統計月報。當月統計數據顯示,在1月份債券市場托管總量環比下降的背景下,全國性商業銀行、保險和券商持債量繼續上升,其中全國性商業銀行持債規模增加最多,而外資銀行、基金等機構持債量則出現顯著下降。分析人士表示,經過前期利率產品、高評級信用債輪漲之后,市場分歧正在顯現。
機構托管量互有增減
中債登1月份債券托管統計月報顯示,該公司當月末債券托管總量(含銀行間債市及交易所債市)為21.27萬億元,較2011年12月末減少852.52億元。分投資者類型來看,商業銀行、基金、證券公司、保險機構四大類主要機構的持債量增減不一。其中,商業銀行當月末持債量為14.40萬億元,環比減少115.71億元,為自2011年9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基金當月末持債量為1.64萬億元,環比減少464.9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業銀行持債量下降的同時,全國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的持債量變化方向并不一致。其中1月份,全國性商業銀行持債量環比增加156.70億元,外資銀行減少195億元,城市商業銀行減少185.86億元。
與此同時,證券公司、保險機構等其他兩類主要機構當月持債量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證券公司1月末持債量為1904.62億元,環比增加52.63億元;保險機構1月末持債量為20,654.06億元,環比增加42.82億元。
市場分歧逐步顯現
綜合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成為1月市場做多主力,債券托管量凈增加額超過了證券公司與保險機構的總和。此外,外資銀行與基金則對所持有債券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減持。
針對1月份債券托管統計數據,國泰君安交易員胡達認為,這可能表明部分機構對于債市上行空間已經有所遲疑。胡達稱,從貨幣政策來看,除非是降息,其他諸如降準、逆回購等手段更多的只是改變市場預期。胡達同時指出,從去年10月份本輪行情啟動以來,債市收益率水平整體下降較快,1月末中高評級信用債收益率也出現快速下滑,在此情況下收益率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可能沒有之前市場預期的那樣樂觀。
不過,有分析人士同時指出,單一月份的持債數據,并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各類機構對于當前債市行情的看法,市場趨勢也并不必然會因為機構間的分歧而發生扭轉。從近期中金公司、興業證券、華泰證券等多家機構對于債市中短期走勢的最新研判觀點來看,在債券市場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處于政策提振時期的背景下,債市進一步震蕩上揚仍是大概率事件,各主流機構仍傾向于繼續看多債券市場。(本報記者 王輝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