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備受“冷落”
和2009年前幾期國債“命運”一樣,2009年憑證式(五期)國債自10月15日開售以來人氣一直不旺。
記者從工商銀行了解到,該行承銷的部分國債,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有時候一上午都賣不出一份,而以往排長隊買國債的火爆場面似乎成了歷史。“沒人購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收益率不高,與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相比,也沒高出多少。”該銀行相關人士表示。
根據財政部公告,2009年憑證式(五期)國債共發行1年期和3年期各150億元,票面年利率分別為2.6%和3.73%。而目前,銀行一年期的存款利息是2.25%,3年期存款利息是3.33%。比相同期限的國債分別低0.35和0.4個百分點。
上述人士舉例表示,“1萬元存銀行一年,利息收入是225元,一年期國債期滿之后的收益則是260元,中間差價只有35元,所以很多人不愿選擇國債也就情有可原。”
人民幣理財“節節上升”
據記者了解,國慶長假期間,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首次推出了人民幣“假日理財”產品,由于產品收益率遠高于同期活期存款,備受投資者青睞,更是該行一般短期理財產品銷量的兩倍多。
而在工商銀行東昌支行,記者也看到,近期上市的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年利率與國債相差無幾,但期限只有三個月,結果短短幾天就銷售一空。
另外,記者從滬上某股份制銀行獲悉,該行剛推出的一款一年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為4.8%,該產品還未上市時,就有市民預訂。“2.25%的年存款利息,4.8%的產品收益率,是該產品吸引力強勁的原因所在。”該行某負責人告訴記者,“同樣1萬元,買一年期國債的收益是260元,買這款理財產品的收益有480元,220元的差價怎能讓人不動心。”
收益差逐漸拉大
“國債銷售熱度下降,一來是它的利率和存款利率相差不大,沒法讓投資者‘動心’;二來是期限較長,缺少靈活性。”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分析師李要深表示。
李要深表示,現在很多銀行推出了穩健型理財產品,如期限適中的債券、票據類或信貸類產品,收益率遠遠高于同期國債,所以投資者自然會棄國債而選擇它們。
另外,記者也觀察到,國內的人民幣理財正開始效仿外幣結構型產品的獲利方式。可以預見,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匯理財產品一旦“聯姻”,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資金收益將與國際金融市場投資產品相連接,而在產品到期時,銀行不僅返還投資者全部人民幣本金,還將返還美元投資收益,投資者獲利將更多。 (國際金融報 潘潔)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