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理工大學:呵護每一顆創新種子萌芽

      2016-04-19 09:1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蘭州理工大學:呵護每一顆創新種子萌芽

        實習生 王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馬富春《中國青年報》(2016年04月19日12版)

        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博士生白學宗對“一幅畫面”記憶猶新。那是他2011年本科畢業赴山東考察時,在山東金鄉縣一個大蒜種植基地看到,三三兩兩的農民蹲在地上,把帶皮蒜瓣兒頂端朝上一個個點在耙子摟出的深溝中。在這樣純人力的勞作方式下,播種一畝大蒜,需要4個人耗費一整天的時間。

        這不禁讓他想起甘肅老家,黃土地上鄉親們仍舊用同樣原始的播種手段,費力卻效率低下。他當即下定決心,離開工作一年的外企,研發解放農民勞動力的現代農機。

        回到母校,白學宗找來同在蘭州理工大學3J科創協會的搭檔陳禎,成立了甘肅三集農業科發展有限公司,開始了“大蒜自動播種機”的生產研發工作。

        在蘭州理工大學,像白學宗一樣,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科創亮點,想要通過發明創造推動社會發展的學生還有很多。“韭菜收割機”“新型藥材壓苗機”和“管道內壁清洗機器人”等專利發明就像一張張名片,展示著這座西部工科學校的科創實力。

        從生活中尋找創新的種子

        大約60平方米的空間,20多張課桌環繞四周,中央的一排桌子上,擺放著不少還在制作中的機器人,這就是蘭州理工大學著名的大學生創新組織——3J科創協會的實驗基地。從外圍看,這間位于校園中一棟小樓里的房間并不起眼。

        然而在白學宗的心里,這個小屋承載了自己太多的回憶。從2006年加入3J科創協會,整整10年,他在這里度過無數個不眠之夜。大一偷偷溜進去加工零件,創業階段借用場地向合作企業展出實驗成果,作為“創客”代表向學弟學妹分享科創經驗……這間屋子就像一個老朋友,見證著自己的成長。

        擺放在科創基地的“大蒜播種機”,耗費了白學宗整整兩年的精力。而在蘭州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副主任吳愛梅的眼中,這件作品“更像是3J協會、3J人科創精神的凝聚”。

        為了切實解決傳統種植的難題,白學宗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考察。在山東金鄉、聊城,河南新鄉等地的大蒜種植基地,他與農民促膝長談,了解最真實的需求;他甚至跑回老家,自己親自體驗種植大蒜。走過萬千田壟,幾百斤試鐘蒜籽告罄后,一個1.3米寬的小型自動化播種機械在他腦海中浮現。

        “必須節省人力,減輕勞動強度。”白學宗將這個核心訴求化解為單粒取種、掉頭、點種、自動覆膜四個步驟。通過針扎取籽、雙層柵欄篩選和三爪彈簧片立式點種,一顆大蒜便能穩穩立在土地之中。

        在自家的田里,白學宗和常年務農的老父親進行了數十次實驗,結果證明,通過試用自己創造的設備,播種一畝大蒜僅需半個鐘頭。這讓年邁的父親覺得不可思議,不禁感慨“讀書也能解決咱莊稼漢的大問題!”

        在大三學生潘萬奇眼中,白學宗“靠技術吃飯,就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如今,他也會像白學宗一樣,每天去科創基地“簽到”,和老師、小伙伴一道討論“多功能取樣檢測飛行機器人”的功能開發問題。

        剛上大學,潘萬奇就迷上了航模。半學期以后,能夠熟練遙控航模的他決定動手做一個專屬自己的小型飛行器。而他研發“多功能取樣檢測飛行機器人”的構想來源于自己親身經歷的蘭州水污染事件。2014年春天,經歷自來水苯超標驚魂不定的幾天后,潘萬奇決心利用飛行器遠程操作功能,來控制水樣采集,以切實提高水檢測的精度。

        想好了就下決心去做。“泡”在實驗室一年以后,在潘萬奇的手中,一臺多功能環境數據采集飛行機器人新鮮出爐。這臺飛行器不僅實現了遠程控制水樣采集,且可以對空氣中有害氣體、傳輸空氣溫濕度和可燃氣體的濃度進行檢測。通過實時數據傳輸模塊,旋翼飛行機器人可以第一時間對水質問題、空氣質量問題提出預警。

        對于學生中迸發的創新火花,吳愛梅精心呵護著,她甚至自己掏腰包鼓勵學生開展科學實驗,“我們的學生一大半來自甘肅本地,有著強烈的改變家鄉的愿望。我鼓勵他們,家里欠缺什么,就去創作什么,這些都是最好的靈感!”

        吳愛梅對很多熱愛科創、熱愛家鄉的大學生影響深刻,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她說,這個以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和機電一體化(J-J-J)命名的科創基地至少已經培養出100余名同樣優秀的西部人才。

        自2006年3J協會成立至今的10年里,已經制作出科創作品200余件,申請專利作品50余件,先后獲得各類國際、國家、省級獎項400余次,榮獲2015年度全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

        促創新項目落地開花

        白學宗的“大蒜種植機”在最后的生產階段遇到了瓶頸。單粒取種空扎率太高成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題。

        為了克服眼前的難題,白學宗前前后后設計了很多方案。添加類似于簸箕的裝置,通過持續震動,幫助針扎取種;再添加一條機械履帶,通過傳輸運送,實現種子收集……10多次實驗下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一邊對已完成的裝備重新優化組合,一邊要尋求來自經費上的支持。他大致算過一筆賬,研發“大蒜種植機”的兩年里,項目累積投入超過13萬元。經費的緊缺讓進一步研發舉步維艱。

        在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二學生馬建國遇到了同樣的難題。這個家住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的小伙子,因為心疼父親收割苜蓿的勞累,設計了一款更加便捷的收割設備。然而,也是因為經費制約,研發的產品也只能擱置在電腦三維圖中。

        吳愛梅了解這些情況。她說,協會成立10年中,有很多這樣讓人無奈的情景。學生的心血付諸東流,一件原本可以造福社會的創新成果也只能保存在實驗室里,“即便學院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創新中的問題,還是有許多現實問題,讓人措手不及”。

        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中遇到的困難,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龔俊表示,學院會將進一步加大對學生科創平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依托學校國家級教學實踐中心創新實踐基地,提供功能齊全的實驗室和各類機械加工設備;另一方面,學院將廣泛開展學術沙龍、講座培訓、科技競賽、校際交流、創業孵化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雙創’ 思維,并在經費方面申請國家和校內科創基金,給予相應支持。”他說。

        大學生的創新熱情也贏得了社會的關注。2012年,蘭州理工大學校友、已是北京一家科技企業老總的付大志回校參觀,被師弟師妹濃厚的科創熱情打動,表示每年贊助10萬元,舉行“大志杯”大學生創意創新設計大賽。

        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永平長期負責學院實驗中心工作,在他看來,學校和社會的資助確實重要,同時,也要引導大學生提高創業意識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商業化運作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趨勢,我們打算邁出去,也希望更多的企業走進來”。

        增強創新能力,投身創業大潮,大學生不斷調整著前行的步伐。2015年5月,白學宗重整旗鼓,開始新的創業項目。這次他計劃開展荒山造林風動力供水系統的研究,以此解決退耕還林連片處理工作中的灌溉難題。他的第一個試點將選擇與家鄉景泰毗鄰的民勤縣。

        22歲的潘萬奇和他的小伙伴們也要靠創新實力投身創業。在他的操縱下,多功能環境數據采集飛行機器人平穩地翱翔在科創基地面積不大的空間里,自行設計的控制App上清楚地顯示著當時的空氣數據。

        “我已經把大學的三年奉獻給了這個機器人,我一定要和他一起飛得更遠。”潘萬奇躊躇滿志地說。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案件小说h阿龟h全文阅读| 中文字幕在线网|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中文字幕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性欧美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啦啦啦啦在线直播免费播放| 在线免费观看h|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一国产|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卡四| 99热99操99射| 日本中文字幕黑人借宿影片|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老师洗澡喂我吃奶的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看| 中国老头和老头gay视频ha|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免费看黄网站在线| 香蕉视频禁18|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caoporn进入| 御书宅自由小说阅读无弹窗|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欧美日韩一本大道香蕉欧美|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差很痛视频| 国产午夜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777777人人人视频| 在线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第315页| 欧美人与动另类在线| 免费永久看黄在线观看app| 美女扒了内裤让男人桶爽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