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湄潭萬畝茶海采茶 臺媒點贊“貴州茶和臺灣茶各有風情”
兩岸媒體在湄潭永興萬畝茶海拍攝貴州茶。
中新網貴州新聞8月1日電 “哇!你聞聞看,這個茶真的很香哎,連杯蓋都是一股花香味……”7月31日一早,“兩岸媒體多彩貴州行·逐夢鄉村”主題采風團一行14人,先后抵達湄潭永興萬畝茶海和湄潭縣云貴山沁園春休閑觀光莊園(又名“沁園春茶莊”),聽當地茶藝師介紹貴州茶文化,通過采茶、品茶,體驗了貴州茶干凈茶的魅力,尤其讓臺灣媒體對貴州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更清晰地感受到生態與經濟產業融合發展的完美結合。
臺中廣播公司節目部組長劉淑雯嘗試手工采茶。
作為貴州茶業第一縣的湄潭,近年來所產的“湄潭翠芽”“遵義紅”“湄江翠片”等品牌茶葉享譽中國,同時得益于貴州大生態戰略、山地公園建設,讓當地很多茶園變景區、茶園變公園,再加上湄潭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龐大的產業體系和茶旅一體產業的發展,讓湄潭茶脫穎而出。
東森電視臺采訪貴州湄潭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吉偉。
用貴州湄潭沁園春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吉偉的話說:“這里是產高端茶的好地方,好茶是種出來的,再好的師傅也只能做出茶的香氣,做不出茶的好質量”。
對于同樣擁有豐厚茶文化的臺灣,在場的臺灣媒體通過此次對貴州茶文化的深度體驗采訪后感慨,盡管兩岸茶文化的發展階段不盡相同,但所產生的流動和碰撞都讓他們深有體會。
東森新聞云大陸中心記者馬叔安拍攝湄潭茶。
“兩岸在品茶上都已經形成一種文化,但喜好又有區別,臺灣喝茶講究香氣和烘培的手法,比如臺灣的紅茶會引入一種生物科技手段,改良茶葉沖泡后的品質,相比我今天喝到的貴州茶的話,臺灣茶香味比較濃。”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戴瑞芬告訴記者,不過湄潭的生態真的太好了,這里的茶剛入口香味略淡,但回味悠長,“臺灣茶和貴州茶各有風情啦!”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戴瑞芬正在采訪記錄。
戴瑞芬還表示,臺灣茶會“說故事”、開發一些茶特產,比如臺灣有“茶糖”,就是用茶制作的一種糖,茶味很濃、甜度很淡,也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受民眾歡迎。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臺灣都在茶文化傳播中扮演著文化輸出的角色,不可否認大陸這些年茶業也在突飛猛進,這些無不歸功于中國幾千年茶文化的積累。在當天的采風活動中,在場臺灣媒體提到,短短半天的行程,讓他們了解到貴州茶業正在崛起,而且剛好碰到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整個進程就完全不一樣了,網絡這塊跳板讓整個貴州茶產業可以最快接觸到新的東西,包括信息獲取的方式、文化交流的方式、商品售賣的模式以及科技創新的手段等等,讓大家接受度很快的同時,又能創建自己的茶葉品牌,形成一個良好的產業鏈融合發展。
東森電視臺拍攝采茶記錄片。
在湄潭與貴州茶親密對話后,采風團一行于當日下午又趕赴到位于凱里的“云谷田園·生態農業觀光公園”,作為“黔臺農業合作示范基地”,這里也是貫徹落實國臺辦“31條”和貴州“64條”惠臺措施,加上相關政策資金等扶持成長起來的臺資企業。
兩岸媒體采訪云谷田園相關負責人。
正如云谷田園相關負責人所說,“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入臺灣精致農業,加上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構筑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平臺、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云谷田園真正實現了‘黃土變黃金、田園變公園、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模式’,完美詮釋了黔臺農業合作的成果。”
采風團一行于云谷田園合影。
實地走訪了解后,兩岸媒體紛紛表示,隨著貴州當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服務水平,改善營商環境,在黔臺資企業在精細化管理、精致農業發展理念、優良品種種植加工技術及生物科技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企業發展前景良好,極大幫助了在黔臺資企業發展壯大,同時鼓勵了企業增強在黔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努力經營安心發展,最終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完)